「環保粥」又叫「懶人粥」,或是「剩菜剩飯粥」,起因於個人惜物愛物的環保心。其實就是把每餐吃剩下來的食材妥善處理好,於次日早上熬煮成鹹稀飯,卻意外贏得孩子的青睞。
我是一個謹守資源不浪費信念的媽媽,洗澡水留起來沖馬桶,隨手關燈省能源,都已行之有年,當然也不暴殄天物,總是把剩菜、剩飯留起來,次餐先爆香蔥、蒜當鍋底,再把剩菜、剩飯熬煮成大鍋粥,起鍋之前,再加些新鮮食材,就變成一道料多味美的粥,孩子吃得讚不絕口,還建議我退休沒事做,改行去賣粥,保證生意興隆。
其實,每個人對飲食都有特殊記憶,會誘發內心潛在的食欲;例如我每次問坐八望九的老母親想要吃什麼?她總是說:「很想吃金瓜飯、菜豆飯或地瓜薑母湯等等,如果有醃漬的蘿蔔乾更下飯。」她口中念念不忘的都是古早生活困頓圖個溫飽的粗食,卻是她此時腦海中的佳餚,這就是人們懷念過往,跟食物產生密切的連結。
我每次到婦幼館講完課後,都到附近一家小吃店吃一碗客家湯圓,才喜孜孜地離開,那是一種懷舊的意念。小時候生長在大家庭裡,過年過節大家圍在竹篾編織而成的圓托盤旁,大大小小好幾個圈圈,每雙手都忙著搓湯圓,湯圓像彈珠一樣滾來滾去;搓完了,便伸出沾了白粉的手去塗抹別人的臉頰,玩得不亦樂乎!製作米食的經驗是有記憶的,當然湯圓也成為我百吃不厭的佳餚。
及長,負笈他鄉,每逢佳節倍思「湯圓」,還到處去找屬於家鄉的味道,一如我的孩子從他鄉回來,特別指名要再品嘗我熬煮的「環保粥」。
孩子都喜歡新奇的事物,如果三餐一成不變,縱使是山珍海味也會吃膩,是故食物的烹煮要有變化,刺激其味蕾;除此之外,想要孩子多吃一口飯,應該創造更多親子共同參與的機會,留下懷念的記憶和畫面,最能捉住一個人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