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累積足夠的考績表,可以申請「告老還鄉」時,內心卻開始爭戰不已。
到底是再忍耐二年即可「月退」好?還是及時行樂「一次退」好?
到底該以什麼價位換取我的「退休人生」,才是聰明的交易?
「人生過了四十歲以後,就該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是已故的廣告教父孫大偉時時宣導的真心感言。
「妳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啊!妳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為失業所苦嗎?……」上波金融海嘯的衝擊,把「鐵飯碗」變「金飯碗」了。我懂,我也承認要放棄「月退」的誘惑,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甚至已引發我體內「理性與感性」的大鬥爭。
「妳可以如《湖濱散記》裡的梭羅,簡單過生活,但也該為孩子們的未來想想吧?……」為孩子們我想過很多:當他們的服裝顧問,結果自己心動買下的衣物,或被束之高閣,或被貶為睡衣;又當他們的閱報祕書,彙集各樣「千金難買早知道」的人生經驗、生活寶典,結果大半被打入冷宮,不受青睞……孩子們自有主張,不具主導權的我,較適合當「用愛加油」的啦啦隊是也。
我認同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的理念:「想做的事就馬上去做,這輩子都不要說:『我以後要怎樣怎樣。』不要變成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如今,二十五年的工作資歷,算是完成了「符合社會期望」的任務,有意「一次退」,當然是對「滿足自己願望」的退休生活嚮往已久。
「『一次退』是很冒險的,妳不害怕嗎?……」未知令人恐懼,但我既無「改變世界」的雄心,也無「改變他人」的壯志,只想管好自己——可以隨興寫作,花的是時間;可以積極理財,花的也是時間;可以運動養生,花的還是時間。
「健康」是所有未知數的總合。我可以統計全年保險的支出、可以刪減美食新品的消費、可以持續家扶中心認養兒童的扣款、可以設定基金投資的停損,唯獨「健康」該如何編列預算?
最終結論是:好好照顧自己,就等於減輕未來的負擔了。大膽的退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