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魏德聖曾說:「感謝眾多天使力挺,造就了電影《賽德克‧巴萊》。」同樣的,佛陀紀念館的綠化植栽也是來自十方的菩薩成就,
莊嚴了此一佛國淨土。佛館建設之初,除建築物需要規畫,更要規畫停車位和景觀綠化,綠化由「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承擔,主要負責植栽工作的覺省法師說,佛館的大小樹木有一特色:盡量保存「原住」的風貌,善意接收或搶救樹木「倖存者」,並延續其生機。
別看如今每棵樹都綠意盎然,它們移植來的過程卻備嘗艱辛,不為人知。覺省法師說,「櫸木是佛館綠化種下的第一種樹,當時滿勇法師想到俗家兄長邱炳光珍藏不少樹木,問能否布施?邱炳光二話不說,上百棵適合庭園美化的櫸木立刻從苗栗運來,成為佛館第一位捐獻樹種的人,也因此讓滿勇法師體會到,哥哥為出家妹妹義無反顧地提供強力後盾的感動。」繼櫸木後,邱炳光又捐了適合當行道樹的杜英、防風林第二線樹種的水黃皮、可供遮蔭的大葉欖仁等樹。
在佛館北面,為了遷就原生榕樹景觀,大師下令不准砍伐,而是將在別處已被砍伐的兩棵榕樹找來,分立兩側,因此從榕樹開頭,呈現佛館多元的林木生態。佛館最多的樹當屬樟樹,現有「樟樹林祇園」,取樟樹成林的意涵,樟樹屬常綠大喬木,樹型優美、樹葉濃綠,是上等的造林園景樹,多被當為縣樹,但因成長緩慢,所以要綠葉成蔭,必須好幾年的時間,園內幾十棵都是原住的,樹徑五、六十公分,高過十公尺,可謂自然中的珍寶。
佛館的每棵行道樹至少都在三公尺以上,樹徑也在十公分或更粗,如果購買花費相當可觀,不過事實上,「一切都是布施結緣而來!」而對捐樹者來說,有塊土地能更專業的照顧承襲自父親時代的樹種,是令人雀躍的,例如捐樹者陳禎銘的父親在市郊有塊樟樹林地,該地有著陳家人數代的汗水和回憶;在女兒提議下,他將幾百棵樹移植到佛館後,有次帶全家人來參觀,看到自家的樹能延續在聖地,受到佛光加持,並庇蔭諸上善人,都覺得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