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沒有空氣汙染,不見水泥叢林,有的只是草木青蔥、蟲鳴鳥語,
佛陀紀念館不僅用建築無聲說法,亦巧妙地將佛法融入園林景觀,一株株菩提樹、香樟、桃花心木……,與十八羅漢像、「護生圖」浮雕……相互輝映,彷彿世外桃源。一草一木,都來自十方的菩薩成就,也因如此,道一聲:「大樹爺爺,你好!」便能與它們神交感應,來佛館不但能親近佛菩薩,更可將身心天地融為一體,學習尊重自然之理。
來到高雄大樹區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彷彿置身人間淨土。「在佛館,沒有城市的空氣汙染,不見擁擠的水泥叢林,而是與大自然合而為一、與佛接心的處所。」負責籌畫佛陀紀念館園林造景的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表示,佛陀紀念館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紹繼佛陀示現人間,號召全球百萬人士共襄盛舉所啟建的傳世建築,以四聖諦、八正道為設計藍圖,並巧妙地將佛法融入建築園林。
注重自然教化 廣植樹木
諸多佛經記載佛陀樂於大自然禪修及教化弟子的事蹟,例如《阿含經》卷十云:「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入安陀林,坐一樹下,獨靜思惟。」可見早在原始佛教中,即已注重自然教育,而即將在年底落成的佛館,則具體再現佛陀時期與大自然融合的精神。
「佛館園林風光如詩如畫,無論迎著晨曦、踩著夕照,都能在人心中留下最珍貴、美麗的一刻。」慈惠法師表示,身處佛館,若向西看去,迎面可見莊嚴佛光大佛巍然聳立,佛光大佛背後雲彩變化萬千,而東面高聳的大武山,隨日月星辰幻化多端面貌,「來到佛館不但能親近佛菩薩,更可以與天地融為一體!」
「佛館的綠化與硬體是同步規畫的。」慈惠法師強調,佛光山在規畫佛館景觀時著眼於「自然教化」,在各處廣植由十方捐獻的樹木,像是八塔前種有象徵覺悟的菩提樹,塔間植滿綠色草皮,一排紫羅蘭盆栽點綴其間,而此片綠蔭可供學校戶外教學,師生可盡情享受大自然與佛光的智慧賜予。
「未來佛館將打造擁有『參天古木』幽遠意境的宗教聖地。」慈惠法師指出,廣於佛館種樹綠化,而非種小花、小草,就是為了營造林木森森的氣象,除可調節空氣溼度與溫度,更可讓建築物在其中若隱若現,增添美感。「由各類樹木烘托叢林的大氣勢,提供參訪者一個風景幽美、樹林青蔥的朝聖之地。」
打造佛陀祇園 融入藝文
佛經中常見的「祇樹給孤獨園」是佛陀當年傳法重要場所,佛館也有個花木扶疏的「祇樹給孤獨園」(簡稱「祇園」)。慈惠法師表示,為重現佛陀時代祇園榮景,園區內種植菩提樹、香樟、桃花心木、林投樹等各色樹木花草,並有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山洞、瀑布等園藝造景星羅棋布,是佛館最具代表性的園林風光之一。
「祇園不僅具教化、觀光的功能,更是親朋好友分享生活,互動交誼的好所在。」慈惠法師表示,祇園規畫有天然溼地,自然生態豐富,另設處處點綴綠意的樟樹林與榕樹林滴水坊,人們可在這兩座餐廳享用酥酡美味;園中親子舞台則設有卡拉OK,供親子高歌同歡,亦將不定期舉辦小型音樂會,營造藝文化園林。
最佳生命教材 攝受六根
「大地山河與人心本是一體,佛館呈現的園林勝境,就是將兩者合而為一。」慈惠法師表示,園林營造的是宗教、心靈、文化的氛圍與場景,菩提廣場兩側種植高大的小葉橄欖樹,樹下有栩栩如生的十八羅漢像,將景物、樹木、花鳥、綠草相互交融,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能受益。
慈惠法師指出,功德碑牆外還有名藝術家豐子愷的「護生圖」浮雕,由現代藝術家一筆一畫精心彩繪,每幅都是最佳生命教育題材,與館內園林景色相輝映,教導人們尊重自然、愛惜萬物。
除顯而易見的園林設計,許多看不見的規畫更煞費苦心。慈惠法師表示,佛館位於夏季降雨量大的南部,為因應瞬間超大降雨,設置滯洪池、汙水處理的循環設備,許多建設更是通過層層環評檢驗,以永續維護佛館的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