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藝達人布袋戲歌仔戲 酬神娛人 融入休閒

郭士榛 |2011.10.31
801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討論傳統藝術之美的同時,卻要談現代人的「文化休閒」,似乎覺得有些太突兀,台灣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林明德卻指出,過去的農業社會,民俗藝術在民間生活曾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民眾平日辛苦工作,只有在節慶或祭典時,才會放下工作,參與活動,這也是民眾一整年生活中主要的休閒假日,於是乎,農業社會時期,各種形式的民俗藝術,也伴隨民眾生活而發展。

社會變遷 民俗藝術式微

台灣傳統社會的休閒活動,主要是傳統工藝美術及表演藝術等流傳各族群與地方的傳統技藝和藝能,大多和民俗藝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林明德說:「台灣族群多元,潛藏民間的民俗藝術,呈現出多樣美感經驗。」可惜的是,隨著工商社會來臨,促使社會變遷,民眾的工作環境、居住空間、作息習慣、生活態度都和農業社會完全不同,使得農業生活中的民俗藝術活動不再被重視,參與活動人數愈來愈少,民俗藝術與民眾生活的關係愈來愈遠。

林明德感慨地說,尤其近二十年,現代人的休閒意識抬頭,如何讓傳統民俗藝術再受到民眾的重視,並與休閒生活結合,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一般人認知的「休閒」活動,不外乎爬山、打球、出外旅遊。林明德強調,若是民眾的休閒生活中,能加入像是書法、茶道、中華花藝,或是進美術館與博物館來觀賞傳統工藝展、觀賞不同劇種戲劇等文化藝術元素,能使民俗藝術再受到大眾重視,引發民眾興趣。

林明德表示,這些民俗藝術都曾經深入人民生活,不僅過去影響傳統社會,調適緊張與鬆弛,如今也關係現代人工作與休閒的生活哲學,可以讓民眾的休閒在追求和諧、物我兩忘的情境中,達到心靈沐浴,恢復生機重新出發。

明華園、布袋戲 民眾的記憶

林明德以近年來深受台灣民間歡迎的「明華園歌仔戲團」為例,「明華園」除了酬神娛人外,也透過歌仔戲劇張力,為傳統歌仔戲拓展戲路,再造表演高峰。林明德指出,二○○四年起,明華園於每年端午節,應邀到各地演出《白蛇傳》,他們以炫麗燈光、魔幻音響、高空飛人與噴水場景,讓幾萬觀眾驚叫開懷。這樣的演出,台上台下一體,觀眾融入場景,為民眾休閒生活留下難忘記憶。

除此外,另一個受到台灣民眾喜歡的「布袋戲」,也可做為獨特的一種休閒生活。林明德以雲林第一世家的黃海岱為例,黃海岱一家三代從事布袋戲工作,使傳統布袋戲從鄉野舞台走進電視機,可說是偶戲文化的奇蹟,在不同世代,都深厚影響著民眾的生活

黃海岱早年一手打造「五洲派」,不但談經說史,更改編傳統戲曲音樂,使得布袋戲是既酬神又娛人的休閒活動。一九五○、六○年代,內台戲風靡全台;次子黃俊雄是電視布袋戲開創人,影響台灣人心三十年。

一九七○年,黃俊雄改良的金光布袋戲,配合音效、特技、中西流行歌曲及活潑戲偶雕刻,成功演繹讓觀眾如醉如痴的《雲州大儒俠》,現在製作的《聖石傳說》,更是台灣文創產業的典範。

林明德深刻感受,黃氏的布袋傳奇,不但為全民創造觀賞傳統戲劇不同的休閒文化,也更創造獨步全球的偶戲文化。

藝術結合休閒 鼓勵享受生活

「休閒文化很多元厚實,投身其中,能達到身心放鬆。」除了提倡民俗藝術和休閒生活結合外,林明德認為當然也不可脫離現代人生活步調,林明德的養身之道就是每天爬山,二十年來,每天早上繞木柵「仙跡岩」數十圈,不但配合呼吸背念《心經》,也熟背「仙跡岩」上的每一副匾聯。

「休閒,並不是娛樂,是讓民眾做有意義的享受。」如何讓藝術休閒成為台灣人們主要的休閒方式,並增加民間廟會及民俗活動、激發民眾思考力與創造力。

林明德真心的期望政府早日注重、推動民俗藝術,激起民眾關心生活藝術,並融入文化休閒,讓民眾建立自己主體意識,深入體會,親自參與、玩味,做生活的主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