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人,光緒八年舉人,光緒十五年進士,清同光體中心人物,世譽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人。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又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一說為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文廷式強學會讀書會成員,築室金陵青溪畔,自名散原精舍。於學堂中鼓吹廢除八股文,禁行跪拜禮。自稱「憑欄一片風雲氣,來作神州袖手人」以避政治災難,次子陳寅恪為知名學者。民國十三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林徽因、陳三立都兼任地陪,民國二十六年蘆溝橋事變爆發,陳三立絕食五日而死。作品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文集》等等。
見其名作〈十一月十四夜發南昌月江舟行〉如電影蒙太奇畫面的江景:「露氣如微蟲,波勢如臥牛。明月如繭素,裹我江上舟。」此詩取譬連三,設喻新穎,立境穹遼,堪稱古典詩奇絕之作。晚夜露濃,月華江漾,其於江舟順流南昌,首二句言夜晚江煙漫漫,露氣四滲,侵人肌膚,若小蟲黏著,卻未感不適;江表波浪迭盪攀伏,態勢駭人,若臥牛橫江,浪勢濃黑高巨。「露氣」呼應詩題十一月十四夜,正是秋露瀰江,浪痕滔天;露氣又與「波勢」對比,一是橫向漫延,一是拔高縱深;「微蟲」與「臥牛」譬喻甚奇,以小諧大,氣韻生動,露氣與波勢又是聲勢對應,使江上風光景、聲俱足。
後二句言月夜棹江,露氣霏霏,足見風微無雨,江清舟踉,蟬月高懸,風華迆邐,恍若素白絲綢,輕覆小舟,小舟瞬間也素樸了,一派白色幸福的悠悠閒情。至此,境界幽謐,焦點輕柔,「裹」字堪稱詩眼,凝聚詩情,畫面由大至小,微蟲、臥牛、繭素的三段式景片,最後攏攝於舟中,色調冷寂空靈,舟人情感是美麗、哀愁、浩嘆、清空也不是那麼值得去揣想,詩意至此已臻高境。
另詩〈園居看微雪〉:「初歲仍微雪,園亭意颯然。高枝噤鵲語,欹石活蝸涎。凍壓千街靜,愁明萬像前。飄窗接梅蕊,零亂不成妍。」以清穆景色寓意當時情勢,頗見詩人欷歔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