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敢相信,以前在我課堂上曾經堅決地辯稱「寫作只是基於附庸風雅需要」的一個學生,最近居然跑來跟我說:「要不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真的很難相信寫作可以是一種寄託,讓別人了解我、更可以為自己而寫、用文字證明自己活過並認真生活著,而不只是強說愁……」
接著,他說明在他身上發生的奇蹟。
今年年初,他因為雙眼視力退化,嚴重到無法辨識任何東西,心情很沮喪,只好用口述的方式拜託朋友幫他在臉書上吐苦水,等他逐漸恢復到有能力敲鍵盤時,他繼續將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藉以整理每天的思緒,「這次病痛是一個重要的經驗,我想抓緊那段日子帶給我的感觸……」
如今完全康復的他,發現生病期間所寫下來的文字,成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隻字片語難免瑣碎,卻喚醒我內心的悸動……」
我很高興他恢復了健康,並對寫作產生了認同,更欣慰的是,他趕跑了憤世嫉俗的敵意。
之前也聽過其他善用文字力量的故事,比如班上一個女同學因為家裡開店做生意,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她就要負責洗衣煮飯等家事,加上沒有零用錢和媽媽嚴格的管教,造成她心理極度的不平衡,只好把滿腹委屈寫進日記簿裡,祈禱媽媽看到她的訴求。
另一個女生則把情竇初開不敢表白的心情,迂迴地寫在「交換日記」並刻在書桌上,譬如「風沒有感情,但我因風而感傷」之類的心情小語,期待愛慕之意被對方發現。
看來,寫作重要的不是載體,不是形式,而是讓人願意用真正的感受去分享內心的祕密花園,只要排除個人隱私被強迫暴露的心理壓力,心之所向,有所感而寫,就會讓人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