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禮記.儒行》
儒者稱譽人不會迴避自己的親戚,舉薦人也不會避開自己的仇怨,只考慮對方所累積的功績事業,推舉賢能使他們得以通達,且不求回報。
名句故事
儒者將國家、百姓的安和樂利擺在自己的富貴之前,因此能夠不嫉賢妒才,心胸開闊;而且能真正為國家、百姓著想,故會用心尋求人才,來為國家、百姓做事。
如同「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當時為了接見賢才,就算是正在用膳時,也趕緊將口中食物吐出,去接見來訪之賢才,故後世以「周公吐哺」比喻求賢若渴。
稱譽自己的親族,容易讓人認為是任人唯親、結黨營私,但儒者將國家與百姓的利益放在自己名譽之前,因此若自己的親族真有賢德者 ,他能舉薦而不避親。同理,在外人中,有些可能與自己相交不善的人,但若對方確有才能,儒者也能放下個人嫌隙,推舉對方為民謀福利。
新說名句
所謂「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的故事,在《春秋左傳》所記載的諸侯政務並不少見。例如:先秦時期,晉國有一塊要地叫「中牟」,當時的國君晉平公,希望能有可用的人才來治理這處要地。於是晉平公便問大臣趙武說:「誰有能力治理中牟呢?」趙武恭敬回答說:「邢子可以。」
但邢子和趙武之間素來仇恨,晉平公好奇詢問趙武:「邢子不是你的仇敵嗎?」想不到趙氏回答:「個人的恩怨不能影響公事。」
這裡便可以看出趙武推薦人才時唯才是舉,不被私人情感影響的美德。
晉平公接著問:「那麼,中府的令長也出缺,你認為誰可以擔任呢?」趙武回答:「我的兒子可以擔任。」
由於自己的兒子確實具有這方面的政務才能,趙武便如實推薦,並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而有所規避。
所謂「外舉不避讎,內舉不避子」,這句話所蘊含的,正是對人才的推薦,秉持人才本身的賢能、適任與否做出考量;而非用親疏遠近、恩怨情仇作為評斷標準。
《春秋左傳》中的趙武,由於心中有這樣一個以國家之「公」為依據的判斷標準,而非以一己之「私」作為考量,所以無論推薦仇敵,或是自己的親人,都足以令人佩服、敬佩。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