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選舉就藍綠吵不停的老農津貼,在馬總統裁示下,未來將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依據,每四年檢討並調整一次,調漲不調降並排富;此外,還將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等其他八項社福津貼,也比照老農津貼制度化。
筆者認為,這是此次總統大選截至目前端出的最好牛肉,不是各項福利津貼會調漲,而是將調漲方式制度化,交由客觀公平的機制來衡量檢討,不再讓社福津貼成為政治人物綁樁或炒作選舉的工具。
這是台灣最需要做的事,因為每到選舉,參選人就會拿老農津貼政策加碼,以爭取選票,但只嘉惠了老農,對其他弱勢族群不公,在這些族群要求下,展開加碼戰,形成無底洞,也造成社會不公義及紛爭,如今將所有津貼制度化,不但可減少無止境的政治加碼,還可顧及社會公義。
呼籲有表決權的立委從善如流,盡快通過這項對百姓有利的法案。
不過,老農津貼制度化有美中不足之處,為了杜絕老農津貼修法通過後,那些名不副實的「農民」領取津貼而被迫排富,雖然是排新不排舊,但對「富農」的定義非常嚴格,非農收入一年超過五十萬元就屬排富範圍,與其他排富條款比較,相對嚴格,對那些真正務農,卻因務農無法有足夠收入,必須從事非農業生產,而賺得比較多的農民,在排富下無法領取。
如果能在修法時填補漏洞,排除買了農地不從事耕種,卻蓋豪宅的「農民」,老農津貼就沒必要排富,因為農業是國家特殊的產業,有人願意務農,政府就應該獎勵並照顧,特別是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二,非常需要鼓勵有賺錢能力的人當農夫,提振農業發展,不能因願意務農的人能賺錢就不照顧,否則,誰願意投入農業,政府如何發展農金?因此,排富該排的是坐擁農地而不事生產的假農夫。
不過,總的來說,我樂見國家領導人對農村問題,首次能正面地做出具體且有幫助的回應,希望國家領導人能再深入了解農村發展的問題,將更多補助與獎勵制度化,讓更多人願意到鄉村工作或務農。
另外,希望未來有所有與錢有關的事,都能像老農津貼一樣制度化,例如勞工最低工資的設定,如果政府將CPI納入考慮,設計公式計算,每年或隔年定期檢討,讓勞工加薪能制度化,真正落實照顧勞工,一定能贏得更多民眾的尊敬。
王福苑(台北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