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二○○五年出任德國總理,大選時她還被對手嘲笑是「每周日去教堂的村婦」,但《富比士》雜誌這幾年調查全球最具權勢的女人,她總是名列前茅。
德國政治觀察家馬林慕絲認為,德國政治需要不同的領導風格,不但能變通、開放,並兼具感性考量,「女性在團隊中更有包容性」。她們不像男性,對任何事立即作出衝動反應。
德國的女權其實並不先進,按照聯合國最新報告,甚至還遠低於台灣,德國政界一向充斥男性臉孔,但這幾年已開始變化。
令人想不到的是,賴索托在世界經濟論壇所做的弭平性別鴻溝排名上,名列全球第八。仔細探究,是賴索托的近代史造成。
賴索托有許多男性到鄰國南非從事挖礦工作,迫使女性走出家庭,擔任教育等其他工作。採礦沒落後,男人返回家園,發現社會已由女性當家作主,每五名賴索托政府閣員中就有一名是女性。
目前全世界有一○八位女性總統、總理,北歐就有八位女性。美國十月初出版的《新聞周刊》以「女性贏家」為封面標題,列出二十位在世界嶄露頭角的女性》,包括泰國總理盈拉、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等。
但今年五月白宮發布照片,歐巴馬與幕僚在戰情室觀看狙殺賓拉登實況,《布魯克林周報》刊登的照片裡,希拉蕊和另一名女性反恐專家被抹掉了,這個可笑的作法招來批評。
《布魯克林周報》是正統猶太教的報紙,立即道歉,說正統猶太教認為,女性應以生為女兒身及被賦予的天職為滿足,不應執著於「皮相」。聲明宣稱,這是尊重而非貶抑女性。
少數宗教,不成為氣候。
今年三月八日婦女節,兩位歐洲議會女議員打扮成男人模樣,穿西裝打領帶、貼假鬍子,爭取婦女與男性勞工同工同酬。
女性從政之路,還有藩籬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