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日前提出鼓勵讀經的說法,又照例引來民進黨的批評與諷刺。這種反應不只是反射式的政治口水,也是對自身豐富文化的輕視,顯示出為反對而反對的淺薄。
馬英九總統提倡讀經,是因為從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中,體會到許多做人處事、治國的道理與心得。如「孟子梁惠王篇」中「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以小事大」,他認為這句話正具體對照了目前的兩岸情勢,大陸「大」,但不能以武力威嚇台灣;台灣「小」,則要以智慧應對大陸。
狹義的讀經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以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這些古典文獻。雖然尚書、周易、禮記可能因年代久遠,且內容較艱澀而不適合多數人之外,論、孟教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理,用詞平易。詩經則表達古人情感、生活習俗與虫魚草木等自然環境之美,一經學習,很多經句都可琅琅上口,終生不忘。
如「論語」中的「三十而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巧言令色」、「里仁為美」等,已經成為成語,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詩經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等,不只朗讀時有聲韻之美,且意境優雅,言談寫作中引用,不僅言簡意賅,人人能懂,也憑添風雅意趣。這正是古老經典之所以能歷久彌新的原因。
民進黨對讀經之說大肆批評,說馬英九總統是提倡帝王思維,這是完全不懂孔孟思想根本的意旨;孔孟之說以仁、以民為本,是人類文化中,最早出現的人道主義與民主思想,與帝王思維何干?
反對讀經者又說,與其讀經,不如給孩子讀莎士比亞、柏拉圖,此說又何其突兀。西方經典固然要讀,但存在語言、文化的差異,不是人人能讀之親之。前教育部長杜正勝力推去中國化,民進黨的不讀經之說是去中國化的延續。我們認為西方名著固可提高閱讀,但若以之取代閱讀本國傳統經典,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未見的主張。
事實上,讀經不只是四書五經,更應該擴大到包括佛經、唐詩宋詩乃至更廣博的天文、曆算、史地文學藝術等古籍,這些先人智慧的結晶包涵了廣博的知識,藝術之美,及敬天畏神、仁民愛物的精神。目前全台各地都有以青少年或銀髮族為對象,或大或小的讀經班,人人以學習經典為樂。自詡來自草根的民進黨豈可視而不見。
日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他八十八歲生日說,母語是讓人追本溯源的語言,不諳中文者,日後一定會「後悔莫及」。李光耀所說的中文,或許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中文對話能力,但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除了中文對話能力,應該對中華文化典籍有更深入的認識。輕視甚至放棄自身的文化資產與傳統,可能淪落到禮失而求諸野的一天,那是何等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