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誕生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詩》云:『慎爾出話,敬爾威儀。」《大雅》曰:『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禮記.緇衣》
讀懂名句
孔子說:「君子以言語教導人民,用行為約束人民,因此說話必定考慮到後果,而行動必定計議缺失,那麼人民也會謹言慎行。《詩經》說:『小心你說出的話,敬慎你的儀態。』《大雅》說:『美好的文王啊!他的舉止多麼恭敬光明!』」
名句故事
「謹於言而慎於行」,是《禮記》對孔子教育方針的整理。孔子在教導學生時經常提「謹言慎行」的重要,其中又以孔子和學生子張的對話最能彰顯這個理念。
子張問孔子要怎樣才能求得祿位,孔子說:「多聽人家的說話,把覺得可疑的放在一旁,其餘部分要講述時也得很謹慎,這樣講錯而招怨的事就少了;多看人家的行事,把覺得不妥當的地方去掉,其餘部分要去做時也得很謹慎,這樣做錯而悔恨的事就少了。說話少錯誤,做事少悔恨,言行能夠這樣平正篤實,那你要求的祿位就在這裡面了。」
又一次,子張與孔子在陳、蔡兩國之間遭到困厄。子張就問孔子,做人要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孔子說:「一個人說話忠誠信實,做人篤實恭敬,就是到蠻陌的異邦也行得通 ;相反,就算是在自己的本鄉本土,也未必能夠行得通吧!」子張當下就把這些話寫在自己的大束帶子上。
子張兩次對孔子提出的問題,一個是關於求祿位的,也就是當官;一個是處事的,也就是做人,而孔子都用「謹言慎行」的概念回答他,可見孔子認為無論是當官或做人,「謹言慎行」都是最基本應該遵守的功夫。
新說名句
阮籍是魏晉時代竹林七賢之一,父親阮瑀曾擔任曹魏的丞相,是建安七子之一。
阮籍原本處於一個流行品評人物、崇尚清談的社會,然司馬懿纂奪曹魏政權之後,為避免政治災禍,他十分謹言慎行,完全做到「口不臧否人物」。即便他常常酩酊大醉,平時也不拘禮節,但是想要設局陷害他的鍾會,幾次去探測他對政治時局的看法,都因他的酣醉不語而未能得逞。
因此,連晉文王都常對人說:「阮籍的為人,至為謹慎。每次說話,都讓人難以測度。而且,他從來不曾批評過人家的長短。」
阮籍終因謹言慎行,而換得一生平安。(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