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作」這兩個字,往往被歸類為傳承文明的一個「名詞」,而不是非參一腳不可的「動詞」?
為什麼一般人的寫作經驗總是像逗點般短暫窘迫,甚至有人認定自己跟寫作就像兩條平行線般,一輩子都不會有交集呢?更讓人氣餒的就是這句話:「我呀,全身上下就找不到一個寫作細胞!」
熱血的國文老師那麼多,寫作怎麼還會讓人害怕到埋葬熱情的地步?我們的寫作教育難道只剩下考卷上的分數和學生的焦慮心情了嗎?
有個學生這樣說,他來自一個平凡家庭,以前中學時代的老師卻要求十幾歲的他必須具備邏輯思辨,並適時地加入修辭或引經據典一番,更期待他擁有看破塵世的成熟心智。
我取笑他:「你簡直歷盡滄桑嘛!」
他哀怨地回答:「應該是被揠苗助長吧,卷子發回來,我通常只看分數欄,至於自己寫的東西連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而且一般作文題既抽象又難以發揮,不知該如何表現,若狂寫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感覺雖好,可是沒目標,只為了在考場上一較高下或博得老師的讚賞,更是沒志氣……」
我只能安慰他:「經過這些壓力,至少你的寫作速度突飛猛進,而且大量閱讀中外經典,都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了一篇篇洋洋灑灑的文章裡,有著流暢的轉接和優美的句型……」
「唉,要我寫作,不如給我一個痛快吧!」
功課單上最不受歡迎的,作文每每拔得頭籌,因此我想在這裡呼籲一下國文老師,麻煩各位不要只顧著評分,而忘了讓學生驅除恐懼,如果學生討厭寫作這回事,即便他花盡了力氣,也達不到你要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