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蓁
二○○一年,我和王浩威醫師共同創立了「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願景是提升國內心理治療的教育環境,提供優質的心理諮商服務。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神經!」
朋友問我:「藝文活動是你衷心喜愛,可以了解你想推廣的用心,但是心理治療怎會跟你沾上邊呢?」語氣中有一種促狹,還懷疑我是不是王醫師的個案病人?進一步問:「連你這樣樂觀的人都要求助心理師嗎?」我笑而不答,心理治療的領域在人們心中總是存在著一種神秘,一份好奇。
我對於自己涉入心理治療的動機,也真是說不清,理還亂!
或許因為大學上過普通心理學,興趣盎然;或許因為大兒子主修心理學,想著討好他;也或許因為恰巧認識了王浩威,順水推舟跟他合作。還是潛意識裡隱藏著追尋自我的願力?也可能是延續小時候照顧傷鳥的習慣,喜歡看到傷癒之後的飛翔?
且不管是何種因緣,總之我被一股力量推著投入了心理治療的領域,並且還把華心基金會設在麗水街娘家,也正是趨勢科技一九八八年創業的龍潭虎穴。
自此每周前去參加例行會議,彷彿無形中也在反省自己的生長歷程。青少年時初到台北的生澀,大學時不務正業的張狂,出國留學時的驚惶不捨,回國後初為人母的喜悅,初創業時的壯志雄心,直到如今思考著公益事業的前途,竟都在這條街上、這個地址進行。
我已走過千山萬水,旅行過五十多個國家,竟依然立足在這個小小的點上。不過心境的延展就像麗水街的變遷,相貌依稀如舊,實質大有不同。
藉由這個基金會,我讀書上課,結識國內外許多優秀的學者與心療師,也經驗過榮格式的解夢分析,我涉入的不只是這個心療的領域, 更涉入了自己心靈深處。表面上看來,好像是我在贊助行善,事實上受益最多的正是我自己。
因為受益良多,我很想推己及人。最能事半功倍的莫過於結合趨勢科技的網路核心競爭力,與華心基金會的堅強心理諮商陣容,兩路兵馬合一路,幫助更多需要協助的人。於是在基金會創立的第八年,「心療在線」的服務誕生了,我們利用網路視訊的功能,提供二十分鐘的免費諮詢以及五十分鐘的付費服務。彷彿為羞於求助的網友,為偏遠地區甚至海外華人,開了一扇窗。再配合實體的面對面諮商、網路通訊、線上測試等等,心療師的神秘面紗逐漸褪下,心理疾病不再是禁忌的話題,企業輔助方案也逐漸受到重視。
每當我踏入華心基金會,踏入自己生長的所在、創業的福地,看到一間間的診療室與教室門戶緊閉,我知道有人正在傾訴心事,有人正在求取新知,許多心靈正在尋求突破與伸展的機會。我總是有感慨、有欣慰。懵懵中,上天要我把這個兒時歡樂的場域變成一個療傷止痛的場域,又要我把在此創業的成功果實,轉化成傳播福祉的公益網路,一切如此難以言說,而又如此水到渠成,莫非這也是我被設定的天命?我只能敬謹地接受並感恩。
(本專欄隔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