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基金會每年舉辦三次大型活動,包括三月春遊、重陽節秋遊,以及年底尾牙,宴請對象為獨居老人、街友、植物人家屬、弱勢家庭與單親媽媽。其中以獨居老人為對象的兩次郊遊,引起的回響最熱烈,基金會表示,郊遊自民國七十八年開始辦理,最早是發現獨居老人因為長期待在家中,導致失智比例提高,才發想用「在社區附近踏青旅遊」的方式,拓展長者之間的社交圈,朋友多了,心情鬱悶自然就少了。
今年「秋遊」,邁入第二十三屆,從第一屆、只有台北舉辦的兩百人,到全台有十三場、共三千五百零八人參與,尤其台北報名的長者達一千零八人,加上年長的街友五十一位、義工三百零四位,總數達到一千五百零七人。根據基金會分析,參加者有百分之四十點七四是服務的阿公、阿嬤與義工,百分之二十三點九三是新參與的人,其中百分之七十六的人連年參與,可見這些阿公阿嬤對於踏青的熱愛與接受度逐年攀升。
什麼年齡層的老人最需要陪伴、又最想踏青?答案是七十五到八十九歲之間、健康退化高峰期的族群;在報名踏青的人中,百分之五十一是七十五到八十九歲;六十五到七十四歲也占百分之四十二點七四。參加郊遊的老人說,若體力應付得來、有人攙扶,他們很願意出門。
華山基金會發言人郭慧明表示,老人問題還會不斷增加,基金會除了訪視、問安等關懷,每年舉辦的郊遊雖然只解決一小部分,如舒解心情,可是每位長者回到家後,可以整整一年都沉浸在踏青的回憶裡,基金會給的一小點服務,讓他們得到大大的滿足,因此子女不要覺得照顧長輩是困難、麻煩的,滿足他們其實很簡單。
阿公與義工都開心
華山基金會在周二舉辦秋遊時,有許多樂於參與的義工。服務十四年的義工吳張續今年已六十三歲,孩子長大後,希望回饋社會,每當護送長者出遊,都會讓她感到很舒坦。
她說,這些長者一路上,話題都離不開春遊與秋遊,「妳去年有參加嗎?」、「我每一年都有參加!」這樣的對話營造了和諧與親切的氛圍感;吳張續在醫院急診室服務五年,又在華山基金會服務九年,基金會的大小活動她都參與,雖然她只是一名義工,卻和所有關心社會弱勢的團體一樣,「哪裡有需要,她就往哪裡去」。
義工熱情協助行動不便的長者郊遊,長者的心情是和他們一樣的,已經一百歲的陳林,在義工帶領下,興奮得打開話匣子;當義工問起養生祕訣,他笑說是自己吃了六十五年的素食!吃素如此之久,讓眾人驚訝不已,他說,小時候奶奶帶他去寺廟拜拜,當時就很想出家,但奶奶捨不得,只好作罷,寺裡人問他要不要吃素?一吃就是幾十年。
直到奶奶過世,因為戰爭而來到台灣,度過一生,在寂寞時,得知華山基金會舉辦老年人踏青的活動,他想到社工、義工都很照顧他,就聽他們的話,多出來走走!
這次他也很幸運,有一群來自國際佛光會的義工,自發性地帶他到士林官邸玫瑰園前,參加這麼好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