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家旁邊的小公園,吹著夜間的秋風,趕走白天的悶熱感,耳邊傳來蟋蟀、螽斯的歌聲,這景象告訴著我們:秋天來了!
在秋季的幾個連續假期中,趁著夏日酷暑不再,想要去郊外踏青觀察自然的讀者應該不少,而平日筆者在這個專欄中為大家介紹一些昆蟲生態現象、種類,但卻從未透露自己是在何處進行這些觀察活動,藉由本次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些筆者心中覺得適合「親子同遊」的地點;由於筆者這幾年研究、觀察工作都集中在台灣北部、中部地區,所以介紹的地點也以這些地區為主。
先從首善之區台北市開始。台北市最繁華的信義區周邊有不少郊山,其中虎山自然步道的入口,就位於松山慈惠宮旁,虎山自然步道是筆者知道少數在台北市內,在每年四月就可以見到點點螢光的地方,虎山屬於丘陵地形,是四獸山的一部分,自清朝以來,即由附近居民開墾,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四、五十年前則多栽種既可提供薪材又兼具水土保持功效的相思樹。
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木炭需求量逐漸減少,甚至捨棄不用,相思樹因此被保留下來,林下土壤中原生植物的種子則因受其庇蔭而得以萌芽生長,天然林於是逐漸形成;虎山自然步道主要是屬山谷及山澗型的生態環境,森林恢復的情況快速,因此,山谷地區天然林大量取代相思樹林的現象,在本區可以一覽無遺。而山澗地區由於地形較狹窄,樹木相互競爭陽光,形成朝向溪澗上空傾斜生長的趨勢;在較低凹聚水之處陽光不易穿透,濕生及大葉類植物特別發達,虎山自然步道原本就是台灣的低海拔郊山,屬於榕楠林帶,這邊的植物組成是以各種桑科榕屬和樟科楠木類植物構成森林主要喬木,乾燥地區則以相思樹為主,由於榕屬植物會結榕果,自然吸引不少鳥類。
除了鳥類外,還有不少寄生性的蜂類,在榕果中進行各種生命中的大小事,而日間除了鳥類外,到了夜間,在步道兩旁的路燈也吸引了不少趨光性的昆蟲,而比較潮濕或是鄰近水池處,更是可以觀察到一些可愛蛙類的好地點。
另外一個跟虎山自然步道的生態環境類似,物種也同樣豐富的自然觀察地點是位於富陽街的富楊森林公園,在這邊每年四月同樣可以看到螢光點點,且由於富楊自然公園內有濕地及生態池之故,黃緣螢,一種水生螢火蟲,由四月到八月,都還有機會看到他們的蹤跡;另外各種中大型的蜻蜓、豆娘也十分容易就可以觀察到,在生態池附近,甚至還可觀察蜻蜓守護自身領域的情況。
富陽森林公園在日據時代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國民政府遷台後繼續沿用,,而服過兵役的男性朋友可能知道,為了防制突然爆炸,彈藥庫一樣都設置在潮濕的地區,且由於當初為軍事禁地,區內的自然生態保存完整,所以目前僅剩的軍事遺蹟雖訴說著歷史滄桑,卻提供現代都市人另一個自然生態寶庫。
據筆者自身的經驗,富楊森林公園最佳的自然觀察時間是夜間,以各種樹蛙作為觀察對象,但區內蛇類數量種類也不少,建議各位有興趣的讀者在觀察時要記住「打草驚蛇」。
除了上述兩處地點外,台北市內還有不少郊山步道,也是自然觀察的好地點,下次筆者要介紹台北市以外的一些觀察地點,還請各位讀者等待。(上)
本版科學顧問群:柳中明、邵廣昭、馬哲儒、胡植慶、倪簡白、黃崇源、黃俊儒、陳國東(按姓氏筆劃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