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說過:「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分數不是唯一,品德才是基本,身為教育者,我們不願看到孩子們偏離道德發展的軌跡,而是真切地希望透過教育的力量,凝聚各方的共識,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德之人。所以,營造友善校園簡單卻最明智的作法當然就是培養學生擁有進退有節、學養有度的好品德。
品德教育屬於教育本質的基礎工程,乃兼顧知善、好善、行善之全人教育,更為全球教育界的新顯學,新世紀人才的必備能力。嘉義縣向來在品德教育的推動上不遺餘力,除了配合教育部品德促進方案、有品運動持續努力外,本縣亦順應社會變遷及教改趨勢,以草根式的發展模式、由下而上的民主過程建構出本縣校園文化核心價值,在2007年以「熱誠、關懷、審美、健康」四個校園文化核心價值揭櫫於世,一時蔚為本縣之新校園品格運動。張花冠縣長施政主軸中之田園城市,更以「對人感恩、對事負責、對物珍惜、對自己有信心」為好品格之內涵。所以,品德教育在嘉義是一種「心」的再造運動,也是一種兼具時尚性在地性的典範,我們有發展成熟的契機,也有足夠執行的意志力與企圖心,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我要你比我強!」是為人父母者的殷殷期盼,是嘉義縣孩子決勝未來的關鍵力。
一個好的教育政策需要層層把關,才能進而創造未來的下個世代,而品德的培養是內隱的學習,是長期觀察、模仿、內化的結果,它是潛移默化的歷程,無法立竿見影、一蹴可幾。但是今日不做,明日就會後悔!以本縣平林國小為例,其結合親師生的願力及資源,規劃一系列的品德教育實施策略與方案,除了每週三晨光時間定期實施品德教育課程外,還以品德檢核表讓學生自省並增加親師對話期勉,也運用說故事、體驗課程、班會實施、巧思獨創聯絡簿等多元方式落實品德教育,將品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及學校教育中落實。所以,本縣品德教育的推展沒有鑼鼓喧闐的熱鬧,卻有鋪天蓋地的綿密,是扎根在生活裡,是持續而長期的關注行動。從生活常規到公民素養,從價值灌輸到服務學習,從耳提面命到以身作則……希望孩子們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從他律到自律,從盲從到思辯,能臻此境,品德教育即是成功。
品德,就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大優勢!才是他們未來無窮的財富!有幸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願意:用愛心與耐心來陪著嘉義的孩子們在人格塑造階段,以品德的修持來追求人生的幸福,點燃生命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