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報導】現在有很多年輕人說他們不想結婚,並不代表他們是不婚主義者,有的人只是「現在還不想結婚,但以後說不定」,還有的人是「不喜歡『結婚』這個形式,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就可以」。年輕一代對婚姻的想法比上一代開闊很多,但不一定想得夠深入,每隔一兩年就修正,或者隨著境遇轉變。
三十五歲的阿肯兩個月前結婚了,違背自己「不婚」的宣言。原因是:雙方長輩一直逼婚,而女友也撂下「不結婚就分手」的狠話。他不想讓女友走,外在形勢也都一面倒,「結就結吧!」結果,他發現,結婚並沒有當初以為的那麼不能接受。
五十一歲的張裕辰多年來被父母逼婚卻絕不屈服,目前父母已經放棄了。他有高薪高職位的工作,平時投入工作,假日花大量的時間保養他的跑車,和車友交流、玩車,從不感覺寂寞。偶爾有一些豔遇,但他絕不戀戰。他不嚮往家庭生活,目前也不想和異性建立固定關係,不過他考慮老年生活必須有伴,不排斥再過幾年找個伴侶共度餘生。
四十九歲的陳秀琳二十年前就決定不婚,雖然沒有特殊的理由,但她眼見自己五個兄姊一個個踏入婚姻生活後的辛勞和煩瑣,內心就抱定主意不結婚。期間她也交往過幾個男朋友,但都不足以動搖她的意志。直到遇見現任男友,倆人性情投合,對「不婚」也有共識,於是細水長流地交往了好幾年。
男友曾有結婚的要求,但陳秀琳考慮到自己的父母年老有病,她想全心照顧自己父母。如果她的身份變成人家的「媳婦」,就有「義務」要照顧公婆。四個老人的照護超過她的能耐,所以她堅持不變成「某太太」而一直當「陳小姐」。
母親過世之後,陳秀琳賣掉自己的房子,搬去與男友共住。兩人協商好共同生活的權利和義務問題,愉快安穩地一起過日子。別人眼中他們就是一對老夫老妻,有沒有「結婚」根本不是問題。
女作家陳雪最近公佈她和女友的婚訊,贏得很多友人和讀者的祝福和恭喜,也再次引發同志婚姻議題的討論。雖知沒有法律上的認定,但陳雪卻認為這段得來不易、走得辛苦的感情,要以世俗的婚禮來定位,要大聲告訴大家「我們結婚了」。所以「婚或不婚」,跟「高失業」、「低收入」等外在因素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一個人對自我人生抉擇的重點究竟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