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佑純專題報導】在佛弟子家庭裡,夫妻稱呼對方為「同修」,意指一起學佛修行。對徐國璽與李麗淑這對夫妻來說,他們除了是工作上最佳夥伴,更是修行路上,相互鼓勵的好伴侶。
因緣際會 轉行教插花
一九七八年,李麗淑因興趣始學插花,後因工作忙碌而暫停,即使公司有開設免費插花課程,她也無暇參加,後來同事工作忙碌,拜託她去幫忙聽課,順便扛花材回來,李麗淑在一次又一次的幫同事複習上課內容後,喚起了她對花草植物的珍愛,索性報名下一期課程,持之以恆,順利考取日本池坊花道正教師一級資格。
外商公司的福利、薪水都很優渥,李麗淑沒想過要轉行,一九八七年,她轉任電腦部門主管,工作壓力太大,她開始思考「一定要做讓自己不快樂的工作嗎?」後來與徐國璽商量,決定辭職專心教插花,雖然媽媽反對,可是李麗淑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就此轉彎,做真正的自己。
李麗淑很重視家裡情境與氛圍,會在玄關擺上一盆花作,有天鄰居問她:「那些花是你插的嗎?」李麗淑說:「是」,並透露準備開班授課,鄰居開心地問:「我知道有好幾個鄰居都想學插花,那你可以教我們插花嗎?」就這樣,在鄰居的張羅下,李麗淑的第一批學生全都自動來報到。
李麗淑就像天生是要吃這行飯似的,順利到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學生人數愈來愈多,且個個表現優秀,不過她沒有因此驕傲自滿,反而心存感激,並時時刻刻想著「我能為他們(學生)做什麼呢?」
插花供佛 度學生親佛
隨李麗淑的發心與用心,開始有寺院、道場邀請她前來插花供佛,當時雖不了解佛教,但仍滿懷歡喜欣然答應。
一般供奉在佛堂的花卉不用很大,一個人插作很容易完成,可是在大型法會插花前,她會問:「有誰願意發心跟我去寺院插花供佛?」剛開始人數不多,但以傳授插作大型的佛前供花吸引學生參加,慢慢的,愈來愈多學生願意跟著她走進道場發心布施,後來這些學生從單純的義工變成信徒,進而護持道場並虔誠學佛。
「能引領他們入佛門學習佛法,是我能為他們做的事。」在她十六年的善巧接引下,現在新北市新店區各寺院的插花組長,幾乎都是她的學生。
不論是探勘場地、找花材、搬工具,徐國璽經常陪著李麗淑四處奔波,他看妻子為了做大型花藝,不但要拿釘槍、找木工,晚上還反覆構思,他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一直在想「要怎麼才能幫她減輕工作量?」後來徐國璽決定退休後當太太的學生,從頭開始學習花藝,「至少還可以幫她搬東西、釘架構」,花藝習成後,兩人更是婦唱夫隨、形影不離。
心疼愛妻 學茶道授課
插花是中國古典藝術之一,從六朝開始,文人便在生活中藉著生活四藝─「插花」、「焚香」、「掛畫」、「點茶」來提升生活基本的生活修養。有一天,李麗淑對丈夫說:「『點茶』是一門修心修身的藝術,你去學茶道,學成後,免費教我的學生,感謝他們長期的發心與護持。」就這樣,徐國璽開始學習正統茶道,學佛多年的他,也在探索茶道歷史與多次打禪七過程,悟出「茶禪是藉茶觀心,藉茶觀性」。
「學禪並不難,只要時時清楚知道當下的這一念,不染著、分別即是清淨心。」徐國璽指出,茶道其實蘊含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與六合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在屈躬身體奉茶的同時,學習利益大眾 ,明白本自具足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