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如寶】生活就是教育

黃春明 |2011.09.26
864觀看次
字級

過去有一句俗諺說:家有一老,如獲一寶;這麼說,家裡有兩老,也就是說有祖父祖母的話,應該算是有兩寶吧。以前農業社會,三代以上的同堂家庭結構,敬重老人的倫理行為是文化中的一種傳統。那時把老人和賢達之士,在心目中視為同等的地位,所以要做晚輩的人,懂得敬老尊賢。對年幼的小孩,大人不用大道理,他們平時就講了許多有關老人的故事,或是舉例比喻,讓小孩子很自然的懂得老人的重要與可敬。

自古以來的農業社會,普遍的家族有了老人之後,老人就變成家族的、或是社會的級任導師;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教小孩學習,指導晚輩年輕人生產,以及待人接物的種種規矩。

在近代制式教育普遍之前,絕大部分的農民百姓,大部分的人都不識字,尤其窮困的家庭,他們的經濟、醫療、受教育等等條件都很差。好在生活本身就是教育,我們的老年人早就本著這樣的觀念,當家族或社區的導師,只是他們行易知難,談不出道理建構理論而己。

美國近代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在他的著作《民本主義與教育》裡面,就強調生活即是教育,教育即是生活。可見杜威和老人的看法,英雄所見類同吧。如果這個看法可以成立的話,窮人所面對的生活教育和有錢人所面對的生活教育,從質到量,都截然不同。

舉個故事:王員外有個獨生子,疼得像命一樣,從小就請人來教他四書五經、琴棋書畫;而這孩子從小就顯露才華,到了十二歲生日,就能在宴席上吟詩作對。王公子平時的生活有男女佣人侍候,有一天,男女佣人躲起來談戀愛,小公子乘機溜到外頭去了。不多時,王公子想回家,卻迷路了。他一個人站在街角哭泣。一個才六歲的小乞丐過來關心他:小哥哥,你怎麼了?王公子說他迷路回不了家,心裡好害怕。再問之後,小乞丐知道他是王員外的兒子,他說他知道小哥哥的家,於是就把王公子帶回王員外家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肚子裡沒有半點墨的小乞丐,可以帶一個滿肚子經綸的小哥哥脫困回家;這看起來似乎可笑,其實它再次的顯示嚴肅而寬廣的有機教育觀念,生活即是教育。在日常生活裡面,窮人的功課作業,比有錢人多得多,課程也比有錢人深得多。他們從生活中學到生存的方法和活下去的精神;所以他們必須從生活周遭認識許許多多的事務,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可以用,什麼不可以用,怎麼把天候、地理、人文間的相剋改變成相容……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長期生活經驗,歸類成各種各樣的知識,甚至昇華成智慧,這還不夠,還得把知識轉化成技術行為,再加上平時勞苦鍛練下來的體力,最後以精神習慣整合這些條件。這背後一點一滴,都是老人言傳和指導,甚至於身教教出來的。

生活教育裡面科目繁多,並且各科的分類知識,都是有機的相聯,簡單的說是活的。它不像制式教育的課本,把知識從它的場域抽離出來,學習的成果可用符號測驗。老人給予年輕人的生活教育,或是勞動生產教育,靠著語言和實際示範。

說到此,我們就來談談語言。

語言是生活教育裡面最基本的教育科目。母語、本土語言、族群的語言,在生活裡面,有誰能比老人活生生的示範,來得詞彙多且用得貼切?包括鄉音的特色。認識自己成長環境的一切,唯有在這環境裡面產生的語言,或是經過長時間適應和修飾過後的辭句,才能較為完整的說明生活環境裡面的各種現象,甚至於抽象的事物和道理,外來的語言就辦不到。掌握了自己的母語之後,再學習外來的事物也就容易得多。

其實人與人之間,每天見面都在演練語言的能力。語言的歷史有多久,有幾萬年了,可是沒記載文字。我們的漢字,從倉頡造字也不過五千年,經過白話文運動來到近代的台灣;一般人經濟條件好了之後,才讓小孩子念書學字,女孩子還晚了幾年才跟上,所以大眾擁有使用文字的經驗時間不長,與語言不能相比。

過去沒機會上學的農民和老年人,他們雖不識字,但他們一輩子掌握一種語言,從早講到晚,從年少講到老,因而語言的敘述能力無礙,對生產的知識和技術,都能透過語言,一而再、再而三的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好比說水稻的生產知識和技術是很繁複的,還要配合節氣,何時放水、曬田、播種、插秧、去偽除稗、割稻、打穀、曬穀、掌草……等等,這些都是老人家隨時隨地隨機教導下一代的。種蔬菜瓜果也一樣,都得懂這方面的生產知識。

不知為什麼,過去不把農民的生產知識視為知識,還在背後說,他們是沒受教育、不識字、沒知識的人。他們不僅擁有生產的知識,還得把知識付諸行動,這還不夠,還要有足夠的勞動體力,耐寒耐熱的意志力,還得順著歲時節氣,不行提早也不得後延,最後還要有見不得土地荒廢,和勤勞節儉的精神習慣。而這一切,都是老人當著核心來指導的農業文化社會現象。

人類文明的演化,是長期從農牧社會開始,他們靠著長輩用語言將生產的知識、技術經驗累積下來的記憶,一代一代傳遞增進。不管哪一個朝代,哪一段長長的歷史,都叫做以農立國;可見立國不是哪一個皇帝的超凡,哪一個宰相的能耐,更不是某些賢達有識之士,卻是那時代裡的所有老人祖父母。 (四-一)

作者簡介:
黃春明是台灣當代鄉土文學作家。創作多元且豐富,包括小說、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作品擅長描繪社會小人物的生活、老人與小孩的感情,充滿社會關懷,目前是一位幸福的阿公。
一九九三年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投入兒童劇團、本土戲曲與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等工作。


























(原載於遠流出版《科學人》雜誌一一五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