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方式的教育思維來說,這部影片可能會讓許多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感到刺眼。孩子,尤其是小學生,只能有服從,誰敢抗爭?不管有多正當的理由,那簡直是無法忍受的忤逆,在成人壓倒性權力想當然耳的世界裡,要施暴,何其容易!有多少人因幼年受虐而成長為更暴力的成人?這便是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非理性的溝通慣性充斥於焉形成,埋伏在各個角落裡等待發酵,而看似不相干的你我,都有可能變成直接或間接的受害者。
如果我們連純真的孩子都無法聆聽,我們還聽得到甚麼?只有越來越D&D(Deaf & Dumb),那麼,就只能永遠成為消了音的行尸走肉。
《我很想你》成功地以柔性的述說,為弱勢的孩子伸張正義。
六○年次的北歐新生代導演卡拉斯哈洛Klaus Haro出生於芬蘭,畢業自赫爾辛基藝術大學,主修導演與編劇,藝術氣息濃又鮮少拍攝商業電影,作品多為紀錄片與短片類型,執導《我很想你》是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獲得空前的好評而在當年(二○○三年)贏得多項大獎,尤其柏林影展中最佳影片的特別致意獎,以及專為兒童設置評審的玻璃熊獎,可謂意義非凡。
而飾演伊莉娜的娜塔莉明尼Natalie Minnevik,則被兒童評審們嘉許其演技精湛,而作為其對手戲的老師,是由戲齡比導演還長的國際影展常勝軍,得過柏林、坎城、美國影評人協會等影展最佳女主角獎的影后,二十三歲就開始拿獎的比比安卓森Bibi Andersson擔綱演出。
《我很想你》的劇情內容是敘述九歲的伊莉娜,家住在瑞典和芬蘭交界處,因戰勝肺結核的病魔而重回學校讀書,但這股熱情很快就被嚴苛蠻橫的校長澆息,學校對她而言,成了充滿敵意的戰場。這裡面同時輕巧地點出瑞典和芬蘭語言文化統一的艱難心結,實在是每個弱勢族群的痛。沒有父親的伊莉娜躲進與幻想對話的世界裡,享受自我創造的獨立溫馨空間,就像每個需要幫助的孩子一樣……
影評人Gunnar Rehlin說:《我很想你》一針見血,毫無保留地將社會上的陋習呈現在觀眾眼前,就像一劑洗滌性靈的解毒藥,讓觀眾如沐春風。這個簡潔有力的故事展現了親情、正義以及擇善固執的勇氣。
Alexandra Askoldova則說:這部片子對於兒童的內心世界有著鉅細靡遺的深入刻畫…… 這部片的得獎絕對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