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癌因性疲憊」帶來的影響

陳鈞凱 |2011.09.17
1210觀看次
字級


從知道罹癌到手術,一路樂觀、堅強接受治療的乳癌病友雪琴,身體疲憊到完全無法動彈,連清洗私密處都得依賴外籍看護,那一剎那,她情緒不禁崩潰,腦海中第一次閃過自殺的念頭。

五十六歲的雪琴,三年前,偶然在穿內衣時發現自己的乳暈凹陷,加上摸到胸部有硬塊,檢查後已經罹患乳癌第二期,在毫無預警下,展開一連串的化療、開刀、放療,甚至人體藥物試驗。

乳癌來得突然,但雪琴始終表現堅強,雖然她坦承內心其實很脆弱,想哭卻哭不出來,直到九個月療程結束,頭髮長出來後,相對才較有自信,願意和人談論這件事情。

但這分堅強很快就被疲憊打敗,雪琴回憶,在治療過程中,她沒有食欲、嘴巴破、失眠、情緒低落,疲憊狀況非常嚴重,反應後,醫師沒有任何處置,自己也覺得疲憊應該是化療產生的正常現象,漸漸不以為意,沒想到疲憊卻差點讓她撐不下去。

治療過程中,雪琴一度疲憊到無法處理家務,事事得依靠外籍看護幫忙,身體虛弱到連洗澡都得假看護之手。驚覺狀況不對後,雪琴才在家人及台灣癌症基金會輔導下,正視「癌因性疲憊」帶來的影響,在專家協助下,利用運動、參與病友團體活動,逐漸擺脫疲憊陰影,展開全新人生。雖然目前仍需接受一周三次淋巴水腫治療,過程相當辛苦,但雪琴說,過去以為疲憊是罹患癌症的正常現象,現在,她期待有專業的人員投入,幫助更多癌友知道如何面對癌因性疲憊,並提早做準備。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