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獨特的魅力,是能將彼時書寫者的情緒保留下來,使後人看到線條,即能感受當下的氣氛,如身歷其境一般。讀顏真卿雜亂塗寫的〈祭侄稿〉,就有一股莫名的悲壯情緒。

唐朝天寶年間發生安祿山叛亂,叛軍勢如破竹,所到之處,守將不是開門迎接,就是棄城逃離,無人抵擋,唐玄宗被迫出奔,逃至四川。當時顏真卿守平原,其堂兄顏杲卿死守常山,顏杲卿孤城被圍,暫時阻擋了叛軍南下,但仍寡不敵眾,其侄顏季明被俘,因不肯受降,叛軍將顏季明斬首。常山這一戰,顏氏一門戰死三十餘人。
兩年後安祿山叛亂平定,顏真卿尋獲死難之親人屍骨,於乾元元年九月,為捐軀的親人設祭奠安葬,那時他為顏季明所寫的這篇〈祭侄稿〉,未料到會流傳至千餘年,原來真切的情感,是可以這樣的長久且震撼人心。
顏真卿〈祭侄稿〉從「維乾元元年」緩慢開始書寫,沉重的心情,落筆靜穆莊嚴,但隨著心情跌宕,激憤的情緒漸次高揚,行筆或急或徐,前段仍壓抑著悲傷痛苦。祭文隨著情緒不斷翻騰,寫到「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已悲慟至極無法抑止。
最後一段的筆墨變化更大,手稿肆意塗抹,無列無行,內心的糾結情緒,讓他無法抑制自己,至結尾「嗚呼哀哉」,如遊絲的乾筆,似斷了弦的古琴,彼時,顏真卿再也無法握住手中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