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寶寶意涵 幼童難理解 只看嬉笑怒罵或暴力 別讓孩子獨自看 並正確解讀 避免觀念錯誤
媒體報導,美國一項研究調查指出,孩子看超過九分鐘的「海綿寶寶」等快節奏卡通,對腦袋有不良影響,會引發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記憶力下降等各種學習問題;但國內醫師認為,看卡通影片是被動接收,大腦處於放鬆狀態,立刻做心理測驗,反應本來就會變慢,需要時間調整。
而製作「 海綿寶寶」的尼克電視台說,「海綿寶寶」是給六歲至十一歲兒童看的,而非研究的四歲幼兒,讓人難信服,但做研究的李拉德教授表示,四歲剛好是特定自制能力發展的核心時期。
電視台與李拉德教授的說法,可能才是問題的重心。在上世紀七○年代,傳播學界出現有名的「社會學習理論」印證式研究,指出孩子的暴力行為是從媒體學來,此後類似研究不斷,直到有學者推出駁斥的研究,認為造成閱聽人暴力行為另有原因,媒體內容不過是輔助,卻倒果為因的被當作元凶。
什麼是造成孩子學習卡通暴力的元凶?是讓孩子獨自看電視的父母。從兒童心理學理論來看,孩童心智還未成熟,特別是判斷是非善惡的道德標準,還未建構完整,因此,讓孩子過早接收顛覆社會框架或道德規範的資訊,會嚴重影響孩子道德框架的建構。
舉例來說,正常的大人可充分了解任何暴力行為都不對,但孩子並不了解,也還沒有建構這樣的道德規範,若在此一階段就大量加入暴力行為的訊息給孩子,卻沒有大人及時矯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接受此一觀念。
平心而論,「海綿寶寶」是好的「成人卡通」(非色情),但觀看者必須熟知當代資本主義的奧妙,才能了解每一則故事所要批判、嘲笑、諷刺的成人世界的道德偽善,這對尚未擁有基本道德判斷能力,不了解資本主義遊戲規則的孩童來說,資訊無法被正確理解並吸收,只會看到表面所呈現的嬉笑怒罵或暴力。
如果不是父母讓孩子單獨觀賞,或父母也看不懂內容的深層意義,當然無法阻止孩子學習不正確的暴力或脫序行為,從而傷害孩子的腦袋。
所以,若說看「海綿寶寶」會傷害孩子,就台灣情況而言,是放任「海綿寶寶」在兒童頻道且在普級時段播放的相關單位,及沒陪伴孩子觀賞、自己無法正確解讀內容的家長所造成,不能只怪製作人或電視台。
歸根究柢,恐怕還是父母得負起責任,處於資訊大量充斥的時代,就算不看電視,也能透過網路輕易取得各種資訊,無法完全禁止孩子取得,唯一有效的作法,是幫助孩子有能力從資訊中去蕪存菁,汰惡留善、分別是非,不要迷失在資訊大海中,特別是被惡意的資訊,及使用大量真話包裝的謊言。
資訊時代的父母,必須有自己且有效的媒體對策,才能幫助孩子突圍,不致淪為惡意資訊或廣告的受害者。
雲樵(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