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總統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在華府表示,只要對台灣有利,兩岸未來接觸不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簽訂和平協議、馬總統訪問大陸等,「只要對台灣好,任何事情都有想像空間」。此話一出立即招來各方正反兩面的聲浪。
自二○○八年馬總統上台後,兩岸恢復交流,步伐比過去大,包括開放三通和六次江陳會,簽定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這些架構議定之後,台灣的經濟實際上開始好轉,不僅進軍大陸有了穩定的市場,台商在大陸投資更有安全的保障機制。
但因台灣內部受到選舉等因素的影響,兩岸交流始終未能向前邁大步;大陸方面提出兩岸接著簽定文化協議的建議,台灣方面就有種種顧慮。事實上,兩岸如果簽定文化協議,對文化工作者將更有保障,也有助於文創事業的發展。但在種種顧慮下,一拖再拖,難以順利實現。
對於金溥聰提到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問題,遲早總要面對。兩岸目前協商的進程是在經貿議題上,未來必會進行軍事和政治方面的協商,這方面的主題籠統的稱就是「和平協議」。軍事方面不能再互相對峙,就必須有一個和平機制;政治上要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更需要一個和平的機制。我們認為朝野政黨都沒有反對的理由。
至於馬總統訪問大陸的議題,牽涉的層面很廣,爭論也多。為了平息眾議,總統府立即發表聲明說,總統只要是正式出訪,「身分只有一個,就是中華民國總統。」但是大家或許不健忘,李登輝擔任總統時訪問新加坡、到美國演講,就是以「來自台灣的李先生」稱呼,當時民進黨也沒有什麼意見,反而以總統身分能出訪非邦交國家,被認為是外交上的一大突破。
總統出訪以達成國家最大利益為主要目標,只要不違背主權、對等、尊嚴的原則,名稱問題反而其次。因為馬總統兼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分,如果以黨主席的名義訪問大陸,亦為權宜之計。因國共兩黨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分合的恩怨,今天兩岸的分治也是國共兩黨內鬥搞出來的局面,兩黨主席見個面化解歷史恩怨也無可厚非。
兩岸交流可以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民進黨質疑的是金溥聰只不過是一個競選辦公室的幕僚,如此重大的政策不宜由他來提出主張,「這種違反體制的發言,傷害總統也傷害體制。」其實金溥聰特別強調他並非主管兩岸事務的人員,這純粹是他個人觀察兩岸政治的看法。因為他長期擔任馬英九的重要幕僚,難免引人質疑,但是還沒有形成政策之前,誰都可以表示意見。或許這正是馬政府的一個風向球,或是選舉策略。
不論如何,兩岸的軍事和政治協商是遲早要面對的議題,馬總統若在連任之後訪問大陸也可深加考慮。畢竟兩岸要往前走,當然只有一步一步的突破。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兩岸間任何的接觸和交流其實是不必自我設限的。畢竟愈早面對這些議題,台灣的籌碼損失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