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陸官方對新聞界提出「走轉改」活動,以提升媒體公信力,《北京商報》提出「十個擺脫」要求,號召記者貼近人民與基層。
這「十個擺脫」是,擺脫對電腦、網路、電話的過度依賴,提倡調查性報導;擺脫對傳統採訪管道和新聞發布管道的依賴,開闢新採訪陣地;擺脫浮躁輕率的採訪作風;擺脫冗長繁複的寫作風格;擺脫自視專業、晦澀難懂的文風;擺脫「只求短期轟動,不管社會影響」的片面輿論監督的怪圈;擺脫自我陶醉、自我滿足式的辦報作風;擺脫對新聞選題的主觀局限和選擇慣性;擺脫對所謂「大新聞」、「熱新聞」的盲目跟風;擺脫對成就性報導的狹隘認識和刻板面孔。
「十個擺脫」看在我這個台灣資深媒體人眼裡,感觸良多。近年來傳播科技日新月異,使媒體工具性功能增強,遠超過「前資訊」時代,然則,編採內容的貧乏,也遠超過鉛排印刷年代。
換言之,科技幫助媒體簡便快捷,但也因深、廣、強度不足,逐漸走向官能性、膚淺化,產生為人詬病的媒體亂象,非僅報業的政商置入性廣告、宣傳愈來愈多,連電視、廣播亦無一倖免。如果光會搞ipad、iphone、平板電腦之類的「數位匯流」賺錢,忽視新聞品質和核心價值,乃至社會責任,無異殺雞取卵。
至於大陸官方的「走轉改」活動,正是針對這種現象。金融理財網站Bankrate在六月底列出六種正在迅速消逝的行業,就包括了新聞記者,還建議記者改行,美國勞工部也預估,七年內將有四千四百個記者職位消失,而美國北卡大學新聞系教授邁爾在著作《正在消失的報紙》中,一再告誡網路時代的報業生存關鍵,乃在尋回正統報業核心價值的「可信度」,即社會對報導的信任度,顯然提升公信力是媒體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十個擺脫和走轉改,除了「新聞自由」的部分值得商榷外,其餘皆值得台灣媒體省思和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