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就會想起十里洋場、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但是在一八四五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前,這裡不過是個貨運苦力討生活之地。五口通商後,英國人沿黃浦江邊建立了碼頭,並且開設著名的怡和洋行、老沙遜洋行及寶順洋行等,建築仿英格蘭風格,並將一條馬路命名為「Bund」,至今西方人還是這樣稱呼外灘。
外灘曾是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於此。
一百年前,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在這個僅有三里長的一條弧線上,鱗次櫛比地矗立起五十二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英國式、法國式、西班牙式、希臘式、文藝復興式等,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此外,還有西方大商賈的高級俱樂部——名揚遠東的「上海總會」,即後來的「東風飯店」。這是一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築,它有當時最長的酒吧,酒吧櫃長達一一○‧七英尺。
外灘十二號,那座仿古希臘式的圓頂建築,過去是匯豐銀行。建於一九二三年,當時英國人曾自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的一座最華貴的建築」。
那座房頂上端有鐘樓的建築,是著名的海關大樓,建於一九二七年。在此以前是一座衙門式的建築,一八九一年改建為西洋式,一八九三年又改建成教堂式。大樓上的大鐘四周都可以看到時針,方圓幾里都能聽到洪亮的鐘聲。
隨著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接續著一個世紀前的軌跡,上海正向世界展露風華,而外灘這個上海的心臟跳動更為強勁,一家家高級餐廳、國際知名的品牌旗艦店,都來占據一席之地,成為時尚弄潮兒的出沒之處。
如今,來上海的觀光客,必定會在晚間造訪外灘,搭乘著渡輪欣賞沿江五光十色的璀璨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