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賽德克.巴萊》昨晚在總統府前廣場首映,馬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同場出席,兩大政黨領袖一起觀賞這部參加威尼斯影展的電影,在藍綠對峙的氛圍下,深具意義。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族群意識比較明顯,本省與外省對立,原住民是被輕視的一群,但錯誤政策經逐步修正,在熱愛民主的前輩奮鬥下逐漸淡化,尤其到蔣經國總統晚年,雖未達到水乳交融,但芋頭番薯結合,國語台語嘛也通,族群幾乎已融合了。
從仇視邁向共融是艱辛歷程,可是成果卻在一次次的選舉中被摧毀,民眾雖體驗民主滋味,卻無法了解誰是「民」,誰是「主」,把公僕當主公,民意代表當偶像,政府機構當衙門,政客的話當聖旨,忘記我們身處同一塊土地,是生命共同體。
政客進行種族切割、操弄族群意識,極盡挑撥之能事,只為爭奪政權,導致人民對立,甚至視若仇讎,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作法。
選舉又將來臨,為了勝選,猛藥愈下愈重,言語更傷人,省籍情結搬上檯面,惡意批評隨處可見,用選舉語言迷惑民眾心智,如童話故事中的「吹笛手」,假借「愛台灣」議題,把人民耍得團團轉。
導演魏德聖拍攝莫那魯道的事蹟,藉以打破國人的偏差觀念,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國內首映會,邀請兩大黨領袖觀賞,意涵在顯示文化超越政治、族群融和,但這種和諧的畫面能維持多久?
魏導演認為,造成族群誤解的主因,在於台灣內部認識不足,彼此不想了解,確實一針見血,我希望選舉不要再炒作族群意識,誠如魏導演所說,自己跟自己都沒和解,怎麼跨過海洋啊?
智度(嘉義市
/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