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等教育開放,人人幾可讀大學,各校也普遍設置研究所,這本是好現象,可讓更多人有多學習的機會,以培養高階人力,但據國科會統計,博士產量較十四年前增加兩倍多。
但由於市場胃納量並未跟隨增加,產生博士過剩現象,大多數博士找不到工作,就暫時到大學或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以去年為例,有三千一百多人(含少數取得外國博士學位者)向國科會申請博士後研究員,最後核定兩千四百多人,因此國科會副主委張清風說,「這個數字意味,台灣畢業的博士幾乎都是國科會在養」。
出現這個問題當然值得研究,畢竟,博士的養成需要國家付出相當大的資源,如果出現過剩現象,畢業後還要國家養,就顯示教育機制有了問題,需要檢討。
不過,誠如國科會指出,大多數博士傾向學術研究是好事,不過如果有不願吃苦,或認為博士就該享有一定優待的偏差心態,也應該檢討。
但個人認為,如果進修博士是為了興趣或志向,而且博士取得學位後沒有高傲心態,願意從事各種行業,從中學習經驗,再發揮所長,就應該沒有過剩的問題。
博士學位只代表特定學術的研究成就,除非在學術界發展,否則進入職場實質意義並不大,如果博士能認清這一點,朝多方面發展,應該就不會成為流浪博士。
李坤隆(高雄市/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