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賽德克.巴萊》在威尼斯城影展進行全球首映,外電影評有人稱讚,也有人批判,褒貶不一,其中尤以中國大陸一篇媒體影評,將《賽德克.巴萊》批成民族主義的偽史詩,在台灣社會引發討論。
撇開政治性批判不談(有言論認為,大陸因為不滿台灣抗議《賽德克.巴萊》的出品國,因而找人寫批判性的影評),多數人認為,外國媒體會有負面評價,是因為「不了解」這段歷史的緣故。
「不了解」的確會造成觀賞的障礙,文化研究學者稱此現象為「文化折扣」,因為不了解該文化,削弱對其文化產品的共鳴,甚至無法產生共鳴。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前兩年好萊塢推出史詩大片《阿凡達》時,刻意以虛構的故事,呈現原住民對抗外來已開發文明,卻不選用西歐白人入侵美洲大陸時,印地安人與白人對抗的真實歷史。
因為,一來真實歷史太過血腥,這一點也是《賽德克.巴萊》受西方影評批判,然而,凸顯了西方人對過去殖民歷史的逃避,因為西方帝國主義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對全球進行的殖民侵略,每一場都掀起過比霧社事件更血腥的戰爭,例如西班牙入侵南美洲,以數百人的軍隊屠殺了數十萬原住民。
二來,歷史事實是現代文明成功入侵原住民族,並奪走土地與財富,而《阿凡達》卻是顛倒史實,創造了原住民族趕走了現代文明的不存在神話,不但滿足觀眾熱愛看圓滿結局的心態,又能讓白人避開面對殘酷的歷史真實,不同的人可透過同一部電影,做出對自己最好的解讀,自然贏得歡迎。
反觀《賽德克.巴萊》則不然,它勇敢的面對了殘酷的歷史真實,原住民對抗文明的結果是失敗,此外,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英雄」,並不若後人所想像的那麼偉大無瑕,他殺人無數且連無辜婦女也不放過,雖然這可能更貼近真相,但都挑戰了當代社會禁忌,更讓其實是壓迫者的人不愉快,質問每一個曾獨立但後來被馴服的原住民,自己的「認同」是什麼?
今天我們觀賞好萊塢電影而不覺得有困難,是因為我們對美式資本主義文化已非常熟悉,這是文化先進國對後進國販售文化產品的優勢,卻也成為文化後進國對先進國販售文化產品的劣勢,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必須了解美國,但並不一定需要了解台灣,畢竟台灣在全球是以世界工廠、電子代工等聞名,而非獨特的文化風俗或歷史意涵,甚至有許多歐美人士根本不認識台灣,也不覺得需要認識。
政府準備用一百億元發展文創產業,在台灣已可生產國際水準的文創產品後,接著就須克服文化行銷的障礙,當世界主要的文化產品消費國都不認識台灣時,我們該如何將台灣文化的獨特性,透過行銷手法銷售到全球,是台灣文創的課題,若是無法克服,以文創產業作為產業升級階梯,恐怕將會落空。
王瑞(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