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盛宣懷先生和一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一八九六年(光緒二二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一等人才」為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

當時的南洋公學,設立了師範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由於十九世紀末天津發生義和團運動,因此北洋大學堂的師生被迫轉移到南洋公學繼續教學,一八九九年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在這裡頒發了中國第一張大學文憑。
一九一一年南洋公學改為南洋大學,一九二一年改稱交通大學,一九二二年稱交通部南洋大學,一九二八年又改稱交通大學。一九四九年交通大學部分校友遷至台灣後「復校」,這就是後來位於新竹的「國立交通大學」。
交通大學在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年部分西遷到西安,於是分成交通大學(上海)和交通大學(西安)二部分;一九五九年,兩部分獨立建校:上海部分定名為「上海交通大學」,西安為「西安交通大學」。
交通大學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的母校。歷屆畢業生創造了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諸多「第一」,例如:中國最早的內燃機、最早的電機、最早的中文打字機等。新中國第一艘萬噸輪、第一艘核潛艇、第一艘氣墊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設計的第一代戰鬥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例心臟二尖瓣分離術、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種原位肝手術、第一例成功搶救大面積燒傷病人手術等,都凝聚著交大師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