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獸醫
以認養代替購買,已經成為時下飼養寵物的趨勢。每天在社群網站,幾乎都可以看到「需要新家」的孩子,等待著有心人、有緣人的領養。這是好事,也讓大家看到台灣人的愛心是不分彼此和距離的。
「愛心」絕對是認養寵物一開始時最重要的動機,真的要給予崇高的肯定。不過領養流浪動物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在飼養過程當中減少挫折和不必要的困擾。
流浪動物,之所以會被棄養,其實背後都帶著一段辛酸的故事。除了「心靈受創」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的比例都是「帶病在身」!當然部分病痛,是不能治癒的,部分則是可能會復發的小毛病。領養者如果沒有這些認知,又沒有做好預期的心理準備;往往會因為客觀因素的適應不良,讓這些流浪動物「再次被退回」!
應該這麼說:愛,是人類救助流浪動物的基本條件,也是所有努力的動力來源!但是光有情感的託付是不夠的。因為面對寵物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是需要很多學習和經驗累積的。
很多人往往開始一頭熱,撞進救助或領養的工作行列,但是沒有正確的認知,沒有辦法獲得正確的觀念和學習管道,碰撞個幾次就灰心了,原因其實都在「不了解」。義工除了要投入救援工作,其實也要擔綱教育領養者的責任。
流浪動物本身的問題,是需要被清楚了解的。能夠清楚地被了解,才能夠知道要如何照顧,以及找到適合的領養者。比方說一隻邁入中年的大型犬,可能有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行動不便;這是需要長期照護、體重控制和藥物控制,義工要有這樣的認知,才能把真實的情況告知領養者。否則,一旦找到不適當的人,便很有可能讓狗狗遭到「二次棄養」!
除了健康問題,動物本身的個性,往往也是需要被清楚了解。不然一隻過動的狗狗,是有可能造成某些族群(像是老人或殘障)領養者的不便。
小獸醫要重申:認養寵物是愛心的至高表現。但是認養者的事前認知多寡,往往是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因素,愛心必須要架構在更多衛教知識之上,才能讓領養動物的品質提升。
領養者也要有體認:流浪動物可能都帶著部分的缺憾,牠們不只是需要被愛,更需要實質上的照顧。認真評估自己的狀況和寵物的情形,才能夠順利領養,也才能真正拯救一條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