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總統」馬英九最近又向台東購買了六萬元的農產品,總統出手救農業是好事;但政府救農業不能只靠總統一個人的力量,農政單位必須拿出更有力的整體措施。
馬英九總統為了拚連任,競選總部定調二大政績主軸:米酒降價與健保鎖卡對象解卡。因為這兩個主軸,政壇出現「米酒總統」、「解卡院長」(指副總統參選人、行政院長吳敦義)的綽號。馬英九最近所到之處,屢屢高舉一瓶米酒在手,不忘宣揚這項政績。
米酒是民生必需品,當初降價也代表台灣加入世貿(WTO)的一番努力,宣揚米酒降價兼具照顧庶民、發展經濟、拓展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多重意義。可是民進黨忽視這些意義,譏諷馬英九把自己當成公賣局長。
面對民進黨的譏諷,馬英九總統回應,只要對民眾有利,他不介意被叫「米酒總統」;他再舉促成石斑魚登陸,漁民大賺錢為例,要叫他「石斑總統」也可以。這樣的選舉語言,輕鬆幽默又無形中宣揚了政績。
日前台東縣成立農業網路平台,透過網購與網路拍賣,替農民找出路,馬英九總統又成為第一位農產認養人,一口氣買了台東名產釋迦等六萬元的農產品。總統如此賣力買農產品、宣導台東縣的農業形象,應該值得肯定。但如果要救農業,只靠總統到處買香蕉、芒果、釋迦等農產品,是不夠的。農政單位必須拿出更有效而全面的做為。
幾十年來,台灣農民最大的困境是產銷管道不健全,任憑菜蟲剝削,農民苦哈哈、菜蟲賺飽飽,從稻米、蔬菜到水果,各種農產品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歷任農委會主委、不論藍綠都信誓旦旦的說不容菜蟲存在;但別說徹底掃除菜蟲,連個像樣的辦法都未曾提出來。
以台東縣建立農產品網路平台來說,這是讓農業源頭與消費市場直接面對面的方式之一,可以避免菜蟲剝削、減少中間商利潤而增加農產品銷路。而這項佳惠農民的政策是台東縣長黃健庭的競選政見,並非出自中央農政單位的規畫,顯然中央與地方的需求仍有需要彌補的落差。
進入科技化時代,民眾對農產品的要求不只是吃得好、吃得精,也要吃得新鮮和安全,因此對新改良的農產品需求增加,也更挑剔。但台灣的農民多沒有能力自行研發改良品種,必須靠政府部門協助。國家實驗研究院曾統計發現,台灣的農業科技論文被國外學者引用的次數,是全球農業論文平均被引用的一點五倍,台灣的農業科技影響力高居全球前列。但這些有關農業生產、行銷、管理的成果,卻沒有擴散落實到田間,國家大筆農業科技經費的效果只見諸論文紙筆,於農民荷包無益。
兩黨總統候選人為了爭取農民選票,競相加碼老農津貼視為唯一的特效藥。但從六千元增加到七千元,千元之數能當何用?總統是國家領袖,除了買水果的小利小惠,更應該站在制高點,督促農政單位提出全面而有效的促進農業發展措施,才是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