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方知出處高」,語出香嚴閑禪師與唐宣宗李忱合寫的〈瀑布聯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李忱即唐宣宗,為憲宗第十三子。他是晚唐皇帝中聲譽較高的一位,有「小太宗」之稱(《資治通鑑》)。唐宣宗未登基前,為避宮廷爭鬥而遠隱山林為僧。
某次與香嚴閑禪師同行觀瀑,禪師吟誦瀑布得一聯詩句,即此詩前兩句「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李忱續成,乃得後兩句「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於是,兩人合出了這首氣勢磅礡的名詩。
此詩前兩句敘寫瀑布之形成。深山裡往往有無數涓涓細流,逐漸匯聚為山泉、大河,終究成為壯觀的瀑布。以「不辭勞」三字擬人化地敘寫瀑布匯聚細流的勞苦精神,頗有「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諫逐客書〉)的哲理。
因此,禪師說道,近觀巨瀑,往往只能見其一落千丈之勢,只有拉開距離遠望,才能得知其來處。是以,暗喻英雄仍需伯樂之慧眼,才能看出他的「出處高」。禪師觀瀑而能觀出不辭艱難必能錘鍊出偉大人格的涵義,有暗示李忱當時處境之意,可見禪師深知李忱之心。
然而,李忱續詩,再以「溪澗」為主軸,以回應首句之「千巖萬壑」,再度深刻說明山泉在巖壑中奔流,往往會遇到「何必奔沖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居易〈白雲泉〉)的勸阻。然而,即使身為細流,也不會永久安逸於現狀的;它總也心向大海。因此,後聯所呈露的一往向前的信念,很能見出沉潛中的李忱之鴻鵠壯志。可見,李忱也寄寓了自己亟思有所作為的心懷。此後,李忱果真登基成為唐宣宗,實現了他的平生大志。
因此,這首託物言志的觀瀑詩,描繪了瀑布歷盡坎坷最終奔向大海的堅苦卓絕形象,也以此託寓詩人對人生的思考。人不應滿足於現狀,只有胸懷壯志者,方能不畏艱難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