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報導】三十五歲的張弘奇,普通上班族,月薪四萬左右。名下還沒有房子的他,對於政府所推的幾個合宜、社會住宅方案,完全不表興趣。
他認為,在重重的設限之下,能買這種房子的人,一定是終生都要揹負銀行貸款的人,漫長的繳息期間,即使有政府的貼補,但還有後續的增值稅、升息壓力等問題,整個來看不一定有實質的優惠。
其二,政府以BOT招商這種建案,在建築成本一再壓低或工程層層轉包出去的情況下,合宜住宅的建構品質是否很「合宜」?這就很難擔保了。從以前的國宅來看,最令人垢病的也就是硬體建構和公共設施的工程品質問題。
張弘奇說,爭議不休的住戶分級分區問題目前尚無具體方案。所以,住進合宜住宅之後,可能左鄰右舍的住戶水準參差,若遇有傷殘或重病的鄰居,或因為大部分都是經濟弱勢者,積欠管理費不交或不善維護公共環境及居住品質的話,很快地整個社區的水準就大幅滑落,一定會影響房子的增值空間。
如果連政府推出的這幾個方案都覺得難以出手,那無蝸牛族什麼時候才要買房子建立一己長久安定的家園?張弘奇很無奈地說,那就一直租屋下去吧,很可能終其一生都在租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