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發組副組長張文嬿認為,休閒課程的目的不在「培養技能」,在於「快樂」,因為有快樂的過程而能學到技能,與過去的訓練認知、立意點不同,「情緒得不到宣洩是活動研發的動機」。
「過去我們觀察到,在家長與老師通力合作,幫他們保住一份得來不易的飯碗時,卻不等於可以高枕無憂、舒服過日子,因為長久活在學習挫折中的障者,在家會大呼小叫,情緒起伏不可理喻,有的則出現難解的行為問題,更有人被不肖人士利用、淪為犯罪工具。問心智障礙朋友放學或下班後要做的事,九成以上不外乎倒垃圾、收衣服、幫媽媽洗碗等家事,或看電視和玩電動的休閒,但學才藝比職業技能還有價值。」張文嬿表示。
安排休閒活動,對每位學員來說,都是個別性的,是治療也是抒發情緒,技能的學習才是附加價值。
「遺憾的是,仍有風雨無阻、接送孩子加入籃球訓練的家長,無法享受孩子擁有的驕傲!究其原因,是在運球或傳球的過程中,障者會出現失誤、犯規,求好心切的父母總希望孩子是學到正統的籃球,很難接受他們因為心智障礙四個字而打折扣,然而在老師眼裡,他們從不會運球到滿場跑;從不會傳球到有策略的傳球,這已是成就,是快樂和驕傲的理由!至於正統,那是總有一天慢慢要達到的成果。」無論如何,在休閒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休閒不能成為另一種生活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