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師來說,通常將休閒活動當做教案的練習媒介,以「休閒活動之美姿美儀」的主題而言,老師期待障者阿君「會選擇個人喜好的活動、能獲得適當裝扮的機會」,所以設計「紳士淑女初體驗」的內容,介紹彼此,再選擇喜愛的裝扮。
老師希望小雯學會先詢問他人才能拿物品的習慣;要小伶學主動使用梳子整理頭髮、 回家會自行洗頭;盼望小奕可以回答他人問話;要小芳用餐時能雙腳著地、坐正維持五分鐘以上,因此同樣的課程,又延伸出教導美容的「愛面族」課,讓他們知道要讓所有人看到自己最美、最帥的一面,應該怎麼保持禮儀,另外他們也學會自行使用眼影、腮紅、口紅。
「社區適應之搭捷運」一課,老師設定教學目標為學會辨識男女廁的標誌、到公共場所內的服務台做加值的動作、會刷卡進出捷運站,他們要玩的是「模擬刷卡情境」,教導學員刷卡的「技能」。
「我們會請學員拿悠遊卡對準感應區,模擬刷卡進站,提醒他們要幫同學加值,在到捷運站之前,注意行走安全,學習靠邊、不脫隊,尤其能遵守交通號誌,知道如何正確穿越馬路,了解紅燈該停和綠燈要快速通過。」購物也有分解動作,例如數銅板、換鈔、辨識硬幣或紙鈔、思考用有限的金額購買商品、學會看標籤價格、有禮貌的向結賬者說謝謝並拿取發票,正常人的平凡行為,卻包含障礙者至少六種需要學習的技能。
障礙者的改變有目共睹,住在三興團體家庭的小晶,白天在木柵活動中心工作,下班後總不知如何安排休閒生活。覺得很無聊,參加瑜伽社後,接著報名繪畫班,主動學習製作繪本、創意拼布,甚至存錢買下自己的第一台相機,報名數位攝影課,用相機記錄豐富的生活。因為豐富的經驗增加話題,所以結交很多朋友,打開生活圈,社區大學的朋友還介紹她在住家附近的幼稚園工作,不用再大清早就出門搭車去上班。
中度智障、三十二歲的阿凱,二十歲接受職業訓練結業後,被推薦到發展中心工作,負責辦公室和公共地區的清潔,他的工作態度一向不錯,但因為話題不多,給人感覺不苟言笑,就像獨行俠一樣。加入社團後,笑容多、話題多、朋友也變多了,「每到星期三,就有人會問他:阿凱哥哥,今天怎麼這麼開心?他就笑著說,下班後要去參加社團活動,而為了能順利下班,準時上課,他也會特別謹慎的做事。」
基金會崇愛發展中心的教保員劉水林說,在開設書法班後,自閉症「任哥」的作品立刻讓大家驚豔,不但字寫得好,而且用心專注的神情叫人著迷,另一位情緒障礙的學員,透過書法獲得了成就感,情緒得到平撫,不過最讓他訝異的,是肌耐力不足的唐氏症者,書法字居然有模有樣,「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不識字的學員,居然可以透過仿寫能力,完成書法作品!」障礙者學書法,讓人驚喜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