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讀完今天的課文,您會不會很訝異?佛陀在我們心目中是何等尊貴,怎麼會有人這樣對待佛陀呢?的確,佛陀曾經說過,佛也有「三不能」:不能改變定業,不能化導無緣,不能度盡眾生。但您會不會覺得課文裡的老翁總是說:「等我忙完了,改天再說吧!」這句話很耳熟呢?
這不就是我們慣用的台詞嗎?「等我有空再去拜佛、等我有空再去聽課、等我有空再去做義工……」,等、等、等,我們的生命就在沒有目的的等待中過去了!我們認為老翁不懂得珍惜當下的因緣,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前兩周趁著佛學院放暑假,我分別在台北、台中、高雄及宜蘭,進行了四場「與青年有約茶話會」,和社會青年暢談人生規畫與學佛次第,對佛學院好奇或者有興趣的青年,提出許多很好的問題,譬如:什麼人可以讀佛學院?讀些什麼?讀多久?讀了之後會有什麼改變?會和社會脫節嗎?對以後在社會上工作有什麼幫助呢?
讀佛學院不一定要出家,凡是認真看待自己這一期生命的人,希望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希望生命有價值、有意義的人,都可以通過佛學院的學習,開發不一樣的人生。當然,這之中也有許多人沒想那麼多,只是發現佛法奧妙的智慧,「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而為了求得究竟的智慧而來。儘管學佛的出發點不同,但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定要通過的過程就是──改變。
與其說進佛學院是來讀書,不如說是來學習改變自己;所以,重點不是讀幾年、讀什麼,而是要認識真正的自己,知道要怎樣改變自己。認識自己,找到改變自己的方法就可以畢業了;反之,如果只是讀了一些書,學一些佛學的知識,那只是在鏡子裡可以看到的表象上,加一些裝飾或包裝而已。包裝再多、裝飾再美,對本質而言,是起不了變化作用的。
當一個人通過佛法的學習,開始思考生命,開始認識自己,自然就開始改變自己。不用擔心和社會脫節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不存在的,因為一個已開啟的生命,人生之路必定無限寬廣。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培養佛教人才的叢林學院,不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也不是電腦網路裡的虛擬世界。沒有速成、不是空想,而是一步一腳印,真實、深刻地走過覺悟必經的過程。我們都還在過程中,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