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逢生慈善協會尚未成立前,現任協會祕書長鍾希澤就認養二十多個自強兒童,讓家扶社工督導林慈淑對他印象深刻:「有個女孩子,父親有家暴傾向,小三時媽媽讓她學習跆拳,以保護自己,她雖弱不禁風,卻在拳壇大放異彩,更立志未來返鄉教導社區孩子,回饋認養人的恩情,鍾希澤認養求學補助外,居然還去幫忙分析比賽對手,不只是金錢上的資助而已;另一個孩子遠在澎湖,他也到澎湖去探望,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
鍾希澤表示,婚後雖不考慮生子,但夫妻倆卻可以認養來自各地的孩子,那是另一種的天倫之樂;澎湖那名孩子本來的志願是繼承父親的工作,學習捕漁,或者種植花生,但根據他的觀察,孩子頭腦非常好,「我和社工都希望他能好好念書,因為讓一個孩子考上一流大學,畢業後擁有至少三萬元薪資的工作,可以改善整個家庭的經濟環境,比原來的選擇好。」
在他接觸的家庭裡,也有孩子出身單親家庭,媽媽需要長期就醫、無力工作,房子常常漏水;鍾希澤實地勘驗、協助做防漏工程後,小朋友竟寫信稱讚他:「鍾叔叔,你人太好了,真是佛心來的!」他把小朋友的信倒背如流,很是得意,而林慈淑還告訴他:「孩子一家四口,包括媽媽在內都很感激你,把你回的信貼在冰箱,每天要看一遍才滿足。」他受寵若驚,高興得不能自已。
協會成立後,他和理監事一起助人,卻出現不少搶著認養的情景,「有個孩子讓每個人都想培育,當時他才國中二年級,是家中長男,父母騎車被酒駕肇事者追撞,父成植物人,長期住安養院,媽媽則住院一年做復健;男孩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緊盯弟妹做作業,再到醫院探望媽媽,回家後先洗衣服、做家事,最後才溫習自己的功課,他在學校的名次雖不盡理想,但我們細觀成績時,竟發現分數是不變的,他並沒有因為遭逢巨變而忽略課業。得知他情況的理監事,沒有不讚嘆的。」
助人之後平靜喜悅
以逢生協會的名義資助家扶自強兒童,培育了十四人,每個故事都感人。
國中一年級的瑾鵑是單親,要照顧罹癌的媽媽,小學五年級時曾向社工說,若是媽媽過世,她也不想活了,要當媽媽的守護天使,而她的課業成績一直在進步,棒球比賽還拿到第二名。
旻諺也是單親家庭,平時會幫發展遲緩的弟弟洗澡,為了節省支出,媽媽帶他吃牛肉麵,還堅持吃乾麵就好,他從小學開始加入桌球隊後,就展露天分,得獎無數。
舜的媽媽離婚後,罹患精神分裂症,車禍再併發腎衰竭,他努力念書、對自我要求高,希望守護媽媽一輩子,無論怎麼累,都要趕上進度,用漂亮成績讓媽媽開心。
曾經得到全國志願服務精英獎的藝楓,雖然家境不好,小學接受補助後,國中、高中成績也都被評為優等。
鍾希澤說,最初只是看到報導,指宜蘭一個孩子在煩惱要讀高職或軍校,讀高職可以順帶照顧阿嬤、弟妹,但學費不便宜,他想鼓勵一下孝順的孩子而已,沒想到幫了人,內心平靜、快樂,現在無論是協會或自己,每個人都認為,如果小朋友孝順又肯上進,只要求學時無後顧之憂,未來就有機會脫貧,出人頭地的機率更高!因此大家都很興奮地想知道他們順利長大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