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記憶開始,就非常喜歡下雨的日子。嚴格來說,應該是享受雨天的情境。
小時候,物質條件不是那麼富裕,父母及家人都在為生存而拚命的掙錢,一般的小孩子,除了上課的時間之外,絕大多數是沒有人在管教,要玩時,就得自己去找樂趣,沒有玩具,自己做,沒有零食,自己去找些果樹摘,或去挖地瓜烤,或是摘麵包樹的果子炒來當花生吃,一切生活的樂趣,都得透過自己的頭腦想,自己的雙手動手做。可以說,童年時代充滿了創意及歡樂。
念小學時,一家六口擠在不到十坪的矮房子裡,每當下雨時,母親就會叮嚀多準備些臉盆及舊鐵罐子接漏水,睡覺時,叮叮咚咚的,在大家抱怨嫌吵的同時,我總是安心地躲在被窩裡,將自己裹得緊緊的,聆聽那宛如搖籃曲優美又和諧的旋律,意識幾乎與雨滴的節奏同步,不知不覺中就睡著了,睡得既沉又甜,醒來總是精神百倍。對我而言,那是最高級的享受了,雖然大多數的人不太喜歡下雨天。
長大後,台灣的經濟也有長足的進步,都市內到處都是高樓大廈,很難再找到一個像過去一樣的場景。平日忙碌地工作,壓力已經讓自己疲憊不堪,回家倒頭一睡,哪曉得今夕是何夕,所以就特別珍惜下雨的日子。
在休假日時,準備好開水與茶具,泡一壺傳統的台灣老烏龍,靜靜地望著窗外,看大地被雨水洗滌的景象,觀賞雨水自然的演出,一切彷彿回到童年,那麼寧靜又自在,當時間停格,萬事放下時,驀然回首,生命的喜悅,原來需要的就只是那麼一點點,「放下,才能心安」,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