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經濟所將今年經濟成長率(GDP),由原本估的百分之四點七一,上修至五點五二。
不過中研院強調,近兩年GDP數據亮麗,可是國人卻沒感受,主要是台灣出口的「海外生產」(台灣接單)比率大幅攀升(去年達百分之五十一點二),全民無法分享經濟成長果實。
中研院道出了「無感復甦」的癥結,而且,GDP成長已經和薪資結構脫鉤,百姓不但無法受惠,反而蒙高物價、高房價、高通膨、薪資停滯之害。
也就是說,GDP雖成長,但不是由本地人創造,上班族及勞工無法有較好的薪資福利。
中研院既已指出無感復甦的關鍵,而且GDP成長無助薪資調漲,政府就應該從其他面向補強,例如對企業增稅、平抑物價與房價(節制資本炒作)、改善就業環境(限制非法責任制與非典型就業)等,多考慮如何讓百姓能過好日子,不能寄望資本家賺了錢,會把錢分給民眾。
如果政府繼續將國家資源全投入衝GDP,只是將資源轉移給少數企業主與大股東,結果是富者全拿,百姓苦哈哈,經濟數字愈亮麗,國內窮人反而愈多,這由薪資常態分配圖、助學貸款人數飆升、結婚率與生育率下滑、中熟年失業潮,及社會新鮮人起薪停滯甚至衰退等可看出。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針對台灣的經貿產業特性,另外設計真正能評估經濟資源分配的統計數據,不能再一味盲信經濟成長,國家整體環境就能成長的GDP神話。
只要物價、房價穩定,民眾有工作能溫飽,多數不富有者及落入貧困者生活變好,就會覺得景氣、日子好,漂亮的GDP數字並不是重點,就看政府是否有魄力拋棄GDP成長神話,改變國家資源分配方式,把重點放在讓百姓安居樂業,落實社會公義照顧弱勢,而不是唯經濟發展至上。
任群宇(新北市/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