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最近天氣濕熱,午後雷陣雨頻繁,正是黃褐色「隱翅蟲」出沒的時節。嘉義地區有不少人因皮膚紅腫、潰爛、疼痛而就醫,經診斷發現,原來是病患接觸到隱翅蟲蟲液導致皮膚發炎。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接觸到蟲液,皮膚產生水泡,不要將水泡抓破,以免傷害擴大。
嘉義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任邱健群表示,最近每天幾乎都有二、三名「隱翅蟲皮膚炎」患者求診,患者多在脖子、手肘、腿部或其他身體外露部位,出現不規則或帶狀刺痛紅疹,甚至出現皮膚焦痂、傷口潰爛等症狀。
邱健群指出,「隱翅蟲皮膚炎」屬於急性接觸性皮膚炎,雖然隱翅蟲不會螫人,但被打死後,因蟲液中含有一種刺激性物質「隱翅蟲素」,當碰觸到人體皮膚後,會產生劇烈的灼熱痛感,患部會出現一大片不規則或帶狀的紅疹,大約一至二天內會出現水泡、膿包及潰爛,如治療得宜,約三至四天水泡開始乾燥、六至七天會結痂痊癒,接觸部位的色素則要一個月左右才會消失。
邱健群表示,隱翅蟲具有趨光性,民眾夜晚就寢前,應先檢查床鋪是否有隱翅蟲;睡覺時盡量不要開燈,並使用蚊帳。看到隱翅蟲千萬不要用手將牠打死,應以扇子搧走,或將牠吹走,或用手指輕輕撥開。
萬一不小心接觸到蟲液,應立即用肥皂及大量清水洗淨,如果皮膚已開始出現紅腫、水泡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千萬不要自行上藥或搔抓,以免將水泡抓破,造成細菌感染及色素沉著。
邱健群指出,隱翅蟲多棲息在農田、公園、草叢或樹林裡,尤其夏天午後雷雨過後,數量最多、更活躍,請民眾避免碰觸,以免惹禍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