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 政府未意識農業重要性 也沒建產銷機制 聽農民聲音 修土徵條例 制定適宜農業政策
農業問題由來已久,但馬政府執政三年以經濟掛帥,卻缺乏適宜農業政策,也未聽進農民心聲,農民再度夜宿凱道,不是沒道理。
去年農民夜宿凱道,抗議挖士機開進農田,要求修改「土地徵收條例」,但至今未見政府動作,農團號召農民再度夜宿凱道,以「還我土地正義,力抗搶水圈地」為訴求,除要求修正土徵條例,也要求農業水資源分配正義,及糧食安全。
報載夜宿凱道除了農民,還有大學生,顯示關心台灣農業的年輕力量正崛起,值得關注。有聲援的學生說「田地應用來種稻米、蔬菜水果,而不是蓋房子、建工廠生產面板」,他批評「歐美各國搶著到非洲購地,以取得更大農業用地之際,土地徵收條例竟逆勢而為,使許多優良農地變更為建築用地」。
馬總統頻頻下鄉,顯然了解農業問題沒做好,長期忽視農工基層,提不出振興政策,但是,吳揆對農民的訴求,卻說土徵條例事關公共建設「草率不得」,而在野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表示,將推動包括制定「農業基本法」在內的農業改革措施,重新肯定農業價值,再造台灣農業。
雖然蔡英文所說只是政見,但顯然政府高層對農業還在了解階段,還著重所謂的「公共建設」,還沒意識到在地球暖化、工業及科技掛帥下,農業的重要性。
其次,有出身農家的女大學生說,種田入不敷出,爸爸只好將祖父留下來的農地休耕改從商,讓她十分難過。
種田入不敷出觸及建立產銷機制的問題。馬政府一再宣傳ECFA的好處,但農工階層感受不到,大陸對台灣農業是很「幫忙」,可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農民被中盤商剝削,與日本重視農業,並建立農產品直銷網路相較,相距何以道里計。
政府應結合農會系統,管控各項農產品產銷,必須考量在天災後的管控、善後機制,也應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益。
馬政府應聽進農民聲音,也要正視年輕人聲音,更要重視農業。
沈永維(嘉義市/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