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體育轉播,但凡來自首都的球隊,媒體總愛冠名「御林軍」,有時又冠名「羽林軍」。究竟應該是「羽林軍」還是「御林軍」呢?
查了史書,原來說這兩「軍」都不算錯,這是怎麼回事呢?
羽林軍,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並且歷史悠久的皇帝禁軍。羽林,起自西漢,初名「建章營騎」,以警衛建章宮得名,後改為羽林,取其「為國羽翼,如林之盛」之義。
《漢書》上說:「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一○四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勛。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 也就是說,羽林軍是隸屬光祿勛的一支禁衛軍。西漢時期,羽林騎、羽林孤兒在兩千人左右,作為皇帝的宿衛和儀仗部隊,羽林地位較其他部隊高,士兵都是職業兵、貴族兵。
到東漢時期,光祿勛下設七署,其中兩署:羽林中郎將所屬「羽林郎」一二八人,為皇帝的宿衛侍從;羽林左、右監所屬「羽林左騎」八百人、「羽林右騎」九百人,擔任宿衛侍從和「出充車騎」。唐朝王維有詩描述西漢名將霍去病云:「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其實,此詩純屬「冤假錯案」,霍大將軍(西元前一四○—前一一七年)出征時還沒有「羽林」,更沒有「羽林郎」呢!
此後歷代沿設羽林監,魏、西晉時領營兵,東晉無營兵。南朝因之。北朝魏、齊有羽林監,北周大司馬所屬有左右羽林率。隋煬帝設十六衛府,其中就有左右羽衛。唐代的左右羽林軍可以說是北衙禁軍之首。武則天時,左右羽林軍曾改名左右羽林衛。此後遼金多承唐制,「左右羽林軍(衛)」應為虛銜。
明朝皇帝親軍上直二十六衛中,有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和羽林前衛。此時的「羽林」只是一種名號,並無特別之處。而明之後,再無羽林軍。
恰恰是明朝洪武初年,「御林軍」正式出現。御林軍,顧名思義,是護衛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軍隊。封建社會,皇帝的旨意稱為「御旨」,皇帝的印鑑稱為「御璽」,皇帝出征稱為「御駕親征」,護衛皇帝的軍隊也就成了「御林軍」。 駐守在京城,是御林軍的又一個重要特征。這個時期,羽林軍與御林軍同時存在,不過御林軍地位要遠高於羽林軍,跟漢唐時的羽林軍地位倒是相當。
如此看來,御林軍和羽林軍兩者既有所區別,又有歷史淵源。那回到文章開頭,究竟該稱哪個「軍」才合適呢?以筆者看來,兩者都不合適,封建皇朝早已覆滅,這兩種封建皇朝的稱謂也早該進歷史的故紙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