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好奇心與窺私癖

易中天 |2011.07.06
859觀看次
字級

閒話這玩意,實在不是什麼好東西;而熱衷於倒閒話,就更是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毒瘤」。然則,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喜歡講閒話、傳閒話呢?莫非真的嗜痂如癖,「紅腫之處,豔若桃花,潰爛之時,甘如乳酪」?

這就要進行一番心理分析了。

中國人的「閒話心理」,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曰「好奇心」。中國人也有「好奇心」嗎?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原因,也有兩個:

首先,在中國人看來,「好奇是丟人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少見多怪」,也就是說,好奇,只因為見識太少,如果「見多識廣」,自然「見怪不怪」。因此,即便見到沒見過的東西或事情,也要作無所謂狀。比如第一次參加祭典,雖然沒有見過,也不能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只能規行矩步,行禮如儀,以免讓人覺得咱們沒見過「世面」,遭人笑話。

另外,「好奇也是不正經的」。什麼是「奇」?「奇」就是怪,叫「奇怪」;就是異,叫「奇異」;就是巧,叫「奇巧」。與「奇」相反的是「正」。「正」就是經,叫「正經」;就是常,叫「正常」;就是道,叫「正道」。所以,正常人、正派人或者正經人,就不能「好奇」。「子不語怪、力、亂、神」,即此之故。「說奇」尚為君子不屑,何況「好奇」?這樣一來,中國人的好奇心受到壓抑,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而,好奇畢竟是人的天性。因此,中國人的好奇心只能受到限制,而不可被泯滅。

事實上,中國人對於自然奧祕、哲學思辨等問題,確實漠不關心,但對於世道人情、政治鬥爭、人事糾紛等等,則津津樂道。就連一般小民,愛看的也是這一類的「熱鬧」:婚娶、出殯、吵嘴、打架、殺人……每到這時,不是場外圍一大堆,就是後面跟一大群。可見中國人並非不好奇,只不過其所「好」者,無關乎物,而是人,尤其是別人家的事。

這就難免產生「窺私癖」。大體說來,那些聚族而居者,各房媳婦妯娌之間,都難免相互窺測。究其所以,則多因「親密無間」故。住在一起的人,總想知道人家是怎麼過的,過得比自己好,還是比自己差?這就非窺視不可。所以,在物質匱乏的那些年代,誰家要是偶然吃一次紅燒肉,也得偷偷摸摸,免得別人知道了說閒話。

攀比之外,也不乏好奇。人的心理大約總是這樣:離得太遠,根本看不見的,他沒有興趣;全無遮掩,一目了然的,他也不會好奇;唯獨那些近在眼前又看不清楚,若有若無,似是而非的東西和事情,最能勾起他們「看個究竟」的欲望。

小市民的生活,樓上樓下,一牆之隔,什麼都聽得見,又都聽不真切,什麼都看得到,又看不清楚,還能不激起「好奇心」,培養「窺私癖」?再說,街坊鄰里,總得有閒話聊聊吧?這就要有談資,而他人的私生活,無疑是最好的話題之一。可惜,這類新聞材料,是不能公開採訪的,於是便只好窺視。

那麼,探頭探腦,聽壁腳,就不怕被人發現嗎?

不怕。因為即便被人發現,也沒有什麼關係:「你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看看有什麼不可以呀?」於是你就只好「開門揖盜」,恭請諸位「窺私愛好者」登堂入室蒞臨視察。既然連他們的眼睛都管不住,當然更管不住他們的嘴巴,第二天的閒話場上,便又平添了許多「口香糖」。總之,窺私所得,可為閒話之談資;又可為窺私之補充,真是「相得益彰」。

當然,真正的原因,還在於中國先前根本就沒有隱私概念。按照中國文化的邏輯,公私不分,則無私可隱;內外有別,又界限模糊。如果窺私者自認為他和你是「自家人」,你還能說他是「窺私」嗎?再說,鄉里鄉親的,平時少不得要來來往往,相互照應,如果連你家裡面都不讓人家看看,那不是太見外了嗎?結果,窺私成了堂而皇之的事情,捍衛隱私權反倒變得「不正當」,至少也會弄得「沒人緣」。

問題是,你看了也就看了,為什麼還要說,而且還要到處說?

因為不說,就沒人知道我知道,豈非白知道?何況,不說,不但好奇心和窺私癖不能得到充分的滿足,而且想像力也不能發揮,創造性也不能表現,而想像力和創造性,也分別是閒話心理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