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 】宰相肚裡能撐船

張天野 |2011.07.07
5759觀看次
字級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句俗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可為什麼一定是宰相才有此度量呢?

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而「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有句成語叫「吉人自有天相」,意為好人自有上天來相助,這個「相」字,就是輔佐、幫助。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則廣狹不同,而且名目繁多。

宰相的別名列舉如下:

丞相。古代「丞」和「承、拯」相通,丞就有了「承當」或「拯救」之意。丞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

丞相制度起源於戰國。秦從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漢承秦制,有時設左、右丞相,有時只設一丞相。漢代有許多諸侯國,也在國中設丞相。曹操早年當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丞相;秦漢後,也有多個朝代設立過兩丞相或一丞相。明太祖殺了丞相胡惟庸後廢除了丞相。

有個問題很有意思,左、右丞相究竟哪個官更大呢?基本上是右相大些,但也不絕對,秦、北宋、明初就是左相大。

相國、相邦。意思很好理解,從字面看就是輔佐國邦。相國制度比丞相還早,始於春秋時的齊景公。東周列國、西漢等朝代也都設過此官職。

總體上看,「相國」之謂比「相邦」用得多,這大約一是因為國比邦大,名頭好聽;二是漢高祖叫劉邦,漢代為避諱稱相國,不稱相邦,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令尹。楚國宰相稱令尹。

司徒。也叫「大司徒」,兩漢時宰相的名稱。

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同平章事。漢魏到宋元宰相的稱謂。

內閣大學士。明太祖廢丞相後,設此位。為皇帝顧問,後成明清兩朝實際的宰相。

軍機大臣。清雍正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漸取代大學士成為宰相。

中堂。唐至清宰相的別稱。

總理。現世界各國的政府首腦普遍稱總理,中國的總理始自清末的內閣總理大臣。

首相。近代君主立憲國家的政府首腦一般稱首相。如英國、日本、荷蘭等。中國雖無此謂,但古代有「首輔」,與之類似。

再回到開頭的問題。漢文帝曾問右丞相陳平:「宰相是做什麼的?」陳平回答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瞧瞧,宰相管這麼多事,沒點度量行嗎?當然,這句俗語是說史上的好宰相的,史上也有許多沒容人之量的宰相。北宋的王安石雖是位前衛改革家,但聽不得反對意見,最後改革以失敗告終。至於,秦檜、嚴嵩之流,其肚量連撐個紙船都不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