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已經受菩薩戒,卻因從事會計,不得不幫公司做逃漏稅的工作,我的心裡很掙扎,覺得自己是偷盜的共犯,我該修持什麼法門,才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煩惱?可以捨戒嗎?
福報禪師答:「戒律」兩字,總是令人聯想到約束、不便,甚至嚴肅、不可親近,因而對受戒誠惶誠恐,其實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讓人「常保善念」。
帳務的問題,因牽涉國家政令、公司要求等複雜層面,若做帳的問題已造成您莫大的身心壓力,建議再多學其他特長,培養可以轉業的本錢。若一時無法換工作,那就轉念頭,將它單純的視為「工作」,犯偷盜戒是因心存貪念才構成的,如果您無此念,就放下心頭的掛礙。
菩薩戒是要生生世世受持,若失去菩提心,當然是與菩薩不相應。戒律講的是心法,只要當下背離了菩提心,即是捨棄。戒律就如同剎車系統,隨時警示著我們,使我們在人生路途上,有安全的保障。因怕犯戒而捨戒,就像開車怕出事,而把剎車系統拔掉,這不是更危險嗎?
《百喻經》記載,有個口渴的人,頂著熾熱的太陽卻遍尋不著一滴水。走了很久後,終於來到河邊,河水川流不息、乾淨無染,看起來很清涼可口。原本大可一飲解渴,但此人卻皺著眉頭半天不喝,路過旅人見他如此,反問他「為何不喝?」他說:「這泉水雖然清涼可口,但是源源不絕流個不停,我看我永遠也喝不完,喝不完又斬不斷,乾脆不喝。」
口渴至極的人,雖然找到清涼的泉水,卻因生起苦惱,甚至索性不喝。就像凡夫眾生需要戒法來讓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脫,好不容易得遇佛法戒條,卻因害怕不能圓滿守戒,乾脆遠離戒法一樣。殊不知,雖然泉水無法喝盡,卻能及時解渴;戒法看似難守,實則心念重於形式,若因外在惡境反而拋棄善緣,豈不是跟經典裡的愚人一樣?應慎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