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朋友聚在一起討論是否該讓孩子「超前閱讀」。沒想到,話題一開,才發現有好多媽媽都思考過呢!
提出質疑的朋友A首先發難,他的孩子今年小學畢業了。在孩子大約兩、三歲左右,除了繪本,他還會閱讀類似《小王子》等文學作品;到了幼稚園,則閱讀名人傳記給孩子聽;小學一、二年級左右,他開始提供大約高年級左右閱讀的少年版《資治通鑑》;小四孩子已經自行閱讀《蘇菲的世界》、《紅樓夢》等世界名著,到了小五時,則不乏金庸、村上春樹等現代小說……
A說,孩子的閱讀速度快、理解力也很強,學校功課不錯,但從談話中會發覺到:他的思想似乎比實際年齡成熟許多,有時還會語出驚人,跟媽媽討論天文、地理,甚至飛機結構等物理觀念。媽媽雖然覺得孩子很厲害,但心中總不免質疑,不斷提供超齡的書籍,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朋友B的孩子,目前四歲左右,親子共讀《神奇樹屋1—恐龍大冒險》的故事,從繪本進入以文字為主的書籍,朋友原以為孩子會沒興趣,卻沒想到每天短短的內容,竟然還會引發孩子的抗議,想爭取多聽一些,還會先翻到後面去看小圖,猜測故事的後續發展。
朋友B說:「我想試試看,覺得OK,就繼續念下去,但也不敢貿然地只提供文字書,擔心孩子會沒耐心。」
從這兩個孩子的閱讀行為來看,我們不應該小看孩子的能力。我詢問朋友B,當孩子聽不懂的時候該怎麼辦?
朋友A的小孩,對媽媽提供的書沒有太大抱怨,有時剛開始不喜歡的書,過陣子後,也會主動再閱讀,所以孩子也沒有特別的胃口。
而朋友B說:「很慶幸,孩子最近恰巧進入了『好問期』,只要聽到不懂的文句、形容詞就會立刻發問,省掉了我的猜測。」
就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每個階段的孩子因心智年齡、理解程度不同,出版社會依據書籍的屬性,幫父母做些分齡的規畫,希望透過繪本,讓低、幼年級的孩子建立閱讀興趣;讓中年級的孩子,可以從故事、戲劇中獲得感動;同時也讓高年級的孩子,能接觸更多包括科普、哲學,甚至悲劇、愛情小說等能豐富內涵的領域。
從閱讀的行為發展來看,孩子的閱讀本來就是循序漸進的,他們不可能沒有經歷過親子共讀或識字的階段,就能獨立拿起書本來朗讀;而閱讀的理解力,也得經歷從簡易到困難的過程,才能持續下去。
因此,對孩子而言,遇到看不懂的內容,他可以跳過,也可以去尋求資源、獲得解決;對於看得懂的內容,不管是否適齡,只要是他有興趣的議題,一樣可以自在的閱讀。
在這個過程裡,父母既不用鼓勵,也不用阻止,因為對孩子來說,閱讀本來就是「自己的事」。而且,讓孩子早一點接觸不同領域的書籍,或許還能幫助孩子從中找到自己興趣與志向,了解自己未來想要專研的方向。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超齡閱讀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