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社會工作」有許多迷思,最多人問的問題是「原生家庭這麼糟,為什麼要讓孩子回去?」對社工工作有憧憬的人總說,「社工好棒,都在助人、教導孩子!」花蓮家扶中心資深社工師陳素卿說,外人不知道的是,輔導後的孩子,心願不是考上名校、得到禮物,而是回家!此外,在個案中,社工不是助人者,反而是學習者。
例如一位單親媽媽總是告訴子女長大後要靠自己,所以孩子長大後不只回家扶當義工,還主動認養貧童。另一位認養人資助小朋友連續十年不間斷,直到車禍過世,社工前往慰問,才驚覺他的生活並不富有,只是個藍領階級,但他認為有意義的事再苦都要付出,「這份工作讓我們在感動中成長」。
工作多半超時,報酬不成比例,陳素卿認為,從事社工一職讓她學會「正向思考」,看到調皮的孩子,直覺他們體力好,碰見翹家的學童,只會思考家裡是不是有狀況,對於各種突發狀況,不去想為什麼那麼難搞,而是考慮切入點。看到孩子沒有繼續變壞,則是工作最大的動力。
此外,社工工作還有一項吸引人、不乏味的特質,即「角色轉換」,她說,社工的立場多變,並不是固定的,有時扮演兒保捍衛者,有時是陪伴者、指導者,所以一直在學習。
資深社工員龐雨辰也覺得學習多過於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荷蘭人連續兩年來台探望認養的小三女孩,為她過生日。他除了為孩子買文具、燈,連孩子媽媽的內衣褲都準備好了,他的熱情把媽媽嚇壞了,卻讓女孩有了笑容,離台時女孩都為他流淚。」沒有血緣、地緣的人可以如此,龐雨辰受到激勵,督促自己多為孩子付出,他坦言三十二年的服務從未後悔,但若人生可以重來,體認社工艱辛的他,戲言可能不會進入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