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台北報導】為傳承台灣傳統宗教與民俗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昨天舉辦「台灣民俗學研究先行者劉枝萬先生文物捐贈與座談會」,並自即日起在該所博物館舉辦捐贈文物展,展示竹編師公籠、木雕關煞亭、普度公燈等罕見的珍貴文物。中研院表示,對民眾而言,這些展品充滿著日常生活的親切與趣味性;對學術研究者而言,透過篳路藍縷的研究方法開創與示範,可深入體會前輩們的學術精神與風範。
台灣民間信仰的扎根者劉枝萬,一九二三年出生於埔里,十五歲赴日求學,隨後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就讀。一九四六年返台,任教於台中縣立埔里初級中學,展開台灣鄉土調查工作,後受聘於中研院民族所,所撰寫的《台北市松山祈安建醮祭典》、《中國民間信仰論集》、《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及多本以日文寫成的相關著作,對台、日學者影響深遠。
中央研究院強調,台灣研究民間信仰者,從早期的乏人問津到今日的蓬勃發展,正是劉枝萬以其卓越的學術精神與毅力,從踽踽獨行到蜚聲海外的心路歷程寫照;為讓研究成果與收藏文物得以傳承,二○○八年劉枝萬與中研院民族所開始洽談捐贈文物與圖書事,共捐贈一千兩百多件文物、兩千多冊圖書,以及一千餘冊期刊。
這次劉枝萬的捐贈文物展中,主辦單位挑選精華文物與圖書,結合田野照片及影音訪談等資料,綜合呈現劉枝萬的畢生研究心血。文物中較為特殊者包括:用來收納道士法器用物的「竹編師公籠」、祭解用的「木雕關煞亭」,及用來為好兄弟照路的「普度公燈」,這些文物今日幾乎已完全絕跡,更見其彌足珍貴。